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朱德、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博古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引    言   同志们!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其力量逐渐削弱。到了现在,中国反动派只能提出所谓“以数量对质量”的办法来和新文化对抗,就是说,反动派有的是钱,虽然拿不出好东西,但是可以拚命出得多。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互相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动派把这两支兄弟军队从中隔断了的缘故。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什么问题应该解决的呢?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中是否还有认识不正确或者认识不明确的呢?我看是有的。许多同志常常失掉了自己的正确的立场。   态度问题。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究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我说两种都需要,问题是在对什么人。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一种是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一种是自己人,这第三种人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先锋队。对于这三种人需要有三种态度。对于敌人,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是在暴露他们的残暴和欺骗,并指出他们必然要失败的趋势,鼓励抗日军民同心同德,坚决地打倒他们。对于统一战线中各种不同的同盟者,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有联合,有批评,有各种不同的联合,有各种不同的批评。他们的抗战,我们是赞成的;如果有成绩,我们也是赞扬的。但是如果抗战不积极,我们就应该批评。如果有人要反共反人民,要一天一天走上反动的道路,那我们就要坚决反对。至于对人民群众,对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对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我们当然应该赞扬。人民也有缺点的。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有落后的思想,这些就是他们在斗争中的负担。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他们在斗争中已经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他们的这个改造过程。只要不是坚持错误的人,我们就不应该只看到片面就去错误地讥笑他们,甚至敌视他们。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决不是相反。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在陕甘宁边区,在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这个问题和在国民党统治区不同,和在抗战以前的上海更不同。在上海时期,革命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在抗战以后的国民党统治区,范围曾有过一些扩大,但基本上也还是以这些人为主,因为那里的政府把工农兵和革命文艺互相隔绝了。在我们的根据地就完全不同。文艺作品在根据地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根据地也有学生,但这些学生和旧式学生也不相同,他们不是过去的干部,就是未来的干部。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他们就是我们文艺作品的接受者。即拿干部说,你们不要以为这部分人数目少,这比在国民党统治区出一本书的读者多得多。在那里,一本书一版平常只有两千册,三版也才六千册;但是根据地的干部,单是在延安能看书的就有一万多。而且这些干部许多都是久经锻炼的革命家,他们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他们也要到各地去工作,所以对于这些人做教育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向他们好好做工作。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我的意思是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但是现在有些同志,却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把这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爱”出发。就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这是表明这些同志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很深的影响。应该很彻底地清算这种影响,很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今天我就只提出这几个问题,当作引子,希望大家在这些问题及其他有关的问题上发表意见。   结    论 (1942年5月23日)   同志们!我们这个会在一个月里开了三次。大家为了追求真理,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有党的和非党的同志几十个人讲了话,把问题展开了,并且具体化了。我认为这是对整个文学艺术运动很有益处的。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现在讨论文艺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现在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中国的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抗日战争;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动摇和对于人民的高压政策;“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这个运动在二十三年中对于革命的伟大贡献以及它的许多缺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面大批文艺工作者和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工人农民的结合;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工作者的环境和任务的区别;目前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中已经发生的争论问题。——这些就是实际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就要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考虑我们的问题。   那末,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我的结论,就以这两个问题为中心,同时也讲到一些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   一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在我们各个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学艺术工作的同志中,这个问题似乎是已经解决了,不需要再讲的了。其实不然。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当然,现在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在一起从事于伟大解放斗争的大批的文化人、文学家、艺术家以及一般文艺工作者,虽然其中也可能有些人是暂时的投机分子,但是绝大多数却都是在为着共同事业努力工作着。依靠这些同志,我们的整个文学工作,戏剧工作,音乐工作,美术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文艺工作者,有许多是抗战以后开始工作的;有许多在抗战以前就做了多时的革命工作,经历过许多辛苦,并用他们的工作和作品影响了广大群众的。但是为什么还说即使这些同志中也有对于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呢?难道他们还有主张革命文艺不是为着人民大众而是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吗?   诚然,为着剥削者压迫者的文艺是有的。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的势力。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我们曾说,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新文化中的新文学新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我们的文艺,应该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我们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今天,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面。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我这样说,不是说在理论上。在理论上,或者说在口头上,我们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把工农兵群众看得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不重要的。我是说在实际上,在行动上。在实际上,在行动上,他们是否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对工农兵还更看得重要些呢?我以为是这样。有许多同志比较地注重研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分析他们的心理,着重地去表现他们,原谅并辩护他们的缺点,而不是引导他们和自己一道去接近工农兵群众,去参加工农兵群众的实际斗争,去表现工农兵群众,去教育工农兵群众。有许多同志,因为他们自己是从小资产阶级出身,自己是知识分子,于是就只在知识分子的队伍中找朋友,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这种研究和描写如果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那是应该的。但他们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他们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他们是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的,我们在相当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看见这种东西。他们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某些方面也爱工农兵,也爱工农兵出身的干部,但有些时候不爱,有些地方不爱,不爱他们的感情,不爱他们的姿态,不爱他们的萌芽状态的文艺(墙报、壁画、民歌、民间故事等)。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有时就公开地鄙弃它们,而偏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乃至资产阶级的东西。这些同志的立足点还是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或者换句文雅的话说,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这样,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们就还是没有解决,或者没有明确地解决。这不光是讲初来延安不久的人,就是到过前方,在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做过几年工作的人,也有许多是没有彻底解决的。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非有十年八年的长时间不可。但是时间无论怎样长,我们却必须解决它,必须明确地彻底地解决它。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过去有些同志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并不是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而是在一些比较次要的甚至是无原则的问题上。而对于这个原则问题,争论的双方倒是没有什么分歧,倒是几乎一致的,都有某种程度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的倾向。我说某种程度,因为一般地说,这些同志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和国民党的轻视工农兵、脱离群众,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倾向是有的。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比如说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吧,这也是原则问题,但是要去掉宗派主义,也只有把为工农,为八路军、新四军,到群众中去的口号提出来,并加以切实的实行,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宗派主义问题是断然不能解决的。鲁迅曾说:“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的。……我们战线不能统一,就证明我们的目的不能一致,或者只为了小团体,或者还其实只为了个人。如果目的都在工农大众,那当然战线也就统一了。”这个问题那时上海有,现在重庆也有。在那些地方,这个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因为那些地方的统治者压迫革命文艺家,不让他们有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自由。在我们这里,情形就完全两样。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是接近于解决的了。接近于解决不等于完全的彻底的解决;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完全地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不但宗派主义的问题可以解决,其他的许多问题也都可以解决了。   二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   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那就错了。我在前面说的没有明确地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事实,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出来了。并且,因为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人,他们所说的普及和提高就都没有正确的标准,当然更找不到两者的正确关系。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用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因此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提高的问题更是如此。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那末所谓文艺的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从封建阶级的基础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都不是,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也不是把工农兵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去,而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而这里也就提出了学习工农兵的任务。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什么是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呢?这两种任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因此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因此也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这种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就中国范围来说,革命和革命文化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逐渐推广的。一处普及了,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了,别处还没有开始普及。因此一处由普及而提高的好经验可以应用于别处,使别处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得到指导,少走许多弯路。就国际范围来说,外国的好经验,尤其是苏联的经验,也有指导我们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因为这样,我们所说的普及工作不但不是妨碍提高,而且是给目前的范围有限的提高工作以基础,也是给将来的范围大为广阔的提高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   除了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以外,还有一种间接为群众所需要的提高,这就是干部所需要的提高。干部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都比群众所受的多些;比较高级的文学艺术,对于他们是完全必要的,忽视这一点是错误的。为干部,也完全是为群众,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如果我们给予干部的并不能帮助干部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那末,我们的提高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是离开了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原则。   总起来说,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在这中间,既有从初级的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被提高了的群众所需要、或首先为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级的文艺,又有反转来在这种高级的文艺指导之下的、往往为今日最广大群众所最先需要的初级的文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我们既然解决了提高和普及的关系问题,则专门家和普及工作者的关系问题也就可以随着解决了。我们的专门家不但是为了干部,主要地还是为了群众。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一切这些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但是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的这种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例如,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多数人所不需要,甚至对多数人有害,硬要拿来上市,拿来向群众宣传,以求其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还要责备群众的功利主义,这就不但侮辱群众,也太无自知之明了。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在为工农兵和怎样为工农兵的基本方针问题解决之后,其他的问题,例如,写光明和写黑暗的问题,团结问题等,便都一齐解决了。如果大家同意这个基本方针,则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我们的文学艺术学校,文学艺术刊物,文学艺术团体和一切文学艺术活动,就应该依照这个方针去做。离开这个方针就是错误的;和这个方针有些不相符合的,就须加以适当的修正。   三   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人民大众的,那末,我们就可以进而讨论一个党内关系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和另一个党外关系的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⑽。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不认识这一点,是不对的。还有,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因为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革命的政治家们,懂得革命的政治科学或政治艺术的政治专门家们,他们只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政治家的领袖,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那种贵族式的所谓“政治家”,——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家同腐朽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原则区别。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够完全一致。不认识这一点,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是不对的。   再说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因此党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该在抗日这一点上和党外的一切文学家艺术家(从党的同情分子、小资产阶级的文艺家到一切赞成抗日的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团结起来。其次,应该在民主一点上团结起来;在这一点上,有一部分抗日的文艺家就不赞成,因此团结的范围就不免要小一些。再其次,应该在文艺界的特殊问题——艺术方法艺术作风一点上团结起来;我们是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又有一部分人不赞成,这个团结的范围会更小些。在一个问题上有团结,在另一个问题上就有斗争,有批评。各个问题是彼此分开而又联系着的,因而就在产生团结的问题比如抗日的问题上也同时有斗争,有批评。在一个统一战线里面,只有团结而无斗争,或者只有斗争而无团结,实行如过去某些同志所实行过的右倾的投降主义、尾巴主义,或者“左”倾的排外主义、宗派主义,都是错误的政策。政治上如此,艺术上也是如此。   在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各种力量里面,小资产阶级文艺家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有很多缺点,但是他们比较地倾向于革命,比较地接近于劳动人民。因此,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争取他们到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战线上来,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   四   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应该发展,过去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很不够,同志们指出这一点是对的。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我这里只着重谈一个基本的批评标准问题。此外,对于有些同志所提出的一些个别的问题和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也来略为说一说我的意见。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这里所说的好坏,究竟是看动机(主观愿望),还是看效果(社会实践)呢?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的和狭隘集团的动机是不好的,有为大众的动机但无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我们的文艺批评是不要宗派主义的,在团结抗日的大原则下,我们应该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但是我们的批评又是坚持原则立场的,对于一切包含反民族、反科学、反大众和反共的观点的文艺作品必须给以严格的批判和驳斥;因为这些所谓文艺,其动机,其效果,都是破坏团结抗日的。按着艺术标准来说,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艺术性较低的,则是坏的,或较坏的。这种分别,当然也要看社会效果。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   又是政治标准,又是艺术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样呢?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作品,不管其艺术成就怎样高,总是排斥的。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这两种倾向,在我们的许多同志的思想中是存在着的。许多同志有忽视艺术的倾向,因此应该注意艺术的提高。但是现在更成为问题的,我以为还是在政治方面。有些同志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所以发生了各种糊涂观念。让我举一些延安的例子。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爱可以是出发点,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我们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吗?   “从来的文艺作品都是写光明和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这里包含着许多糊涂观念。文艺作品并不是从来都这样。许多小资产阶级作家并没有找到过光明,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相反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就是以写光明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反动时期的资产阶级文艺家把革命群众写成暴徒,把他们自己写成神圣,所谓光明和黑暗是颠倒的。只有真正革命的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从来文艺的任务就在于暴露。”这种讲法和前一种一样,都是缺乏历史科学知识的见解。从来的文艺并不单在于暴露,前面已经讲过。对于革命的文艺家,暴露的对象,只能是侵略者、剥削者、压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遗留的恶劣影响,而不能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也是有缺点的,这些缺点应当用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克服,而进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文艺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但这不应该说是什么“暴露人民”。对于人民,基本上是一个教育和提高他们的问题。除非是反革命文艺家,才有所谓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众是“专制暴徒”之类的描写。   “还是杂文时代,还要鲁迅笔法。”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需要尖锐地嘲笑法西斯主义、中国的反动派和一切危害人民的事物,但在给革命文艺家以充分民主自由、仅仅不给反革命分子以民主自由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的各抗日根据地,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和鲁迅的一样。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如果不是对于人民的敌人,而是对于人民自己,那末,“杂文时代”的鲁迅,也不曾嘲笑和攻击革命人民和革命政党,杂文的写法也和对于敌人的完全两样。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但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如果把同志当作敌人来对待,就是使自己站在敌人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是否废除讽刺?不是的,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是有几种讽刺: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队伍的,态度各有不同。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讽刺,但是必须废除讽刺的乱用。   “我是不歌功颂德的;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歌颂资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资产阶级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这难道不是文艺史上的事实吗?对于人民,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无产阶级,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对于人民的事业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所感到兴趣而要不疲倦地歌颂的只有他自己,或者加上他所经营的小集团里的几个角色。这种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者,当然不愿意歌颂革命人民的功德,鼓舞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这样的人不过是革命队伍中的蠹虫,革命人民实在不需要这样的“歌者”。   “不是立场问题;立场是对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现不好,结果反而起了坏作用。”关于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要问:效果问题是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做表现的手法。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共产党人的自我批评方法,就是这样采取的。只有这种立场,才是正确的立场。同时也只有在这种严肃的负责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懂得正确的立场是什么东西,才能一步一步地掌握正确的立场。如果不在实践中向这个方向前进,只是自以为是,说是“懂得”,其实并没有懂得。   “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重复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的错误,就要妨害创作情绪。”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正如它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物理科学中的原子论、电子论一样。空洞干燥的教条公式是要破坏创作情绪的,但是它不但破坏创作情绪,而且首先破坏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那末,马克思主义就不破坏创作情绪了吗?要破坏的,它决定地要破坏那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对于无产阶级文艺家,这些情绪应不应该破坏呢?我以为是应该的,应该彻底地破坏它们,而在破坏的同时,就可以建设起新东西来。   五   我们延安文艺界中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这是说明一个什么事实呢?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文艺界中还严重地存在着作风不正的东西,同志们中间还有很多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需要有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   我们有许多同志还不大清楚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别。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还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他们想:什么无产阶级思想,还不是那一套?他们哪里知道要得到这一套并不容易,有些人就是一辈子也没有共产党员的气味,只有离开党完事。因此我们的党,我们的队伍,虽然其中的大部分是纯洁的,但是为要领导革命运动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完成,就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而为要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延安文艺界现在已经展开了思想斗争,这是很必要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总是经过种种方法,也经过文学艺术的方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宣传他们自己的主张,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向他们大喝一声,说:“同志”们,你们那一套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是不能迁就你们的,依了你们,实际上就是依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只能依谁呢?只能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改造世界。我们希望文艺界的同志们认识这一场大论战的严重性,积极起来参加这个斗争,使每个同志都健全起来,使我们的整个队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真正统一起来,巩固起来。   因为思想上有许多问题,我们有许多同志也就不大能真正区别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并由此弄出许多错误。同志们很多是从上海亭子间来的;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一个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一个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到了革命根据地,就是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权的时代。我们周围的人物,我们宣传的对象,完全不同了。过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我们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如果同志们在新的群众中间,还是像我上次说的“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那末,不但下乡要发生困难,不下乡,就在延安,也要发生困难的。有的同志想:我还是为“大后方”的读者写作吧,又熟悉,又有“全国意义”。这个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大后方”也是要变的,“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所以愈是为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而写的作品,才愈有全国意义。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是向前的,不是向后的,领导中国前进的是革命的根据地,不是任何落后倒退的地方。同志们在整风中间,首先要认识这一个根本问题。   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今天我所讲的,只是我们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问题,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我相信,同志们是有决心走这个方向的。我相信,同志们在整风过程中间,在今后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间,一定能够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够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够把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和全中国的文艺运动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2022-05-23
查看详情
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
这是百年党史长卷极具标志性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文艺划时代的耀眼坐标: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同行、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奋力书写民族复兴壮阔史诗。 从延安出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打造了一座长12米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会者大合影墙。巨幅黑白影像中,一个个朴素而振奋的面庞,定格了时光。   1942年的中国,正值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刻。这一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   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参会者、作家刘白羽后来形容:“我甚至感到整个世界的重量此时都凝聚在中国的西北高原和这一片黄土地之上,凝聚在这会场里每个人的心上。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创作了一大批代表“延安文艺”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直到今天,这些红色经典仍给人启迪。   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擘画中国文艺发展宏伟蓝图。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相隔72年时空,两次文艺座谈会遥相呼应。   一样的群英荟萃,一样的畅所欲言,一样的心系人民,一样的家国情怀。两次座谈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沿着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之路踔厉前行,开启伟大复兴的文艺新征程,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   高亢的陕北民歌、欢快的安塞腰鼓与悠长浑厚的呼麦,交织回荡在陕西延安。2022年5月20日,内蒙古乌兰牧骑来到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为当地百姓演出,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为他们点赞,并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书写是作家的职责。”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铁流以柳青写作《创业史》为榜样,深入农村进行长达14年的“抢救性”采访,写出长篇纪实文学《靠山》再现动人的支前故事,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他由衷感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像打一口井,井打得有多深,水就有多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聚焦现实,潜心创作深耕不辍,我国文艺事业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长篇小说《人世间》《主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激发广泛情感共鸣。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文艺工作者火热开展“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400多个地市、区、县,累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20余万人,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每一个角落。   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新疆等七省区市推进“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试点,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8000余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将组织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主题展,同时举办优秀剧目网络展播,歌剧《白毛女》、京剧《三打祝家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等经典剧目再度呈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繁荣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国文联组织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还将组织知名美术、摄影艺术家赴陕西延安、照金开展采风创作活动;中国作协举办“向人民大地”特展等系列纪念活动,展现经典作品,彰显时代新貌……   岁月如歌,江山如画;精神如炬,信念如磐。复兴路上,“文艺为人民”的旗帜愈发鲜艳!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浓墨重彩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振奋精神、激发斗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再现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引发巨大共鸣;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生动刻画改革开放带来气势恢宏的山河巨变,展现全民族昂首阔步新征程的豪迈情怀;   ……   在艺术的回望与传承中,家国情怀的印记清晰可见。   一方舞台,演绎百年风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京剧《红灯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一大批反映党的百年历程的舞台艺术经典再度亮相新时代舞台,铺展开斑斓的历史画卷。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从讲述精准扶贫故事的歌舞剧《大地颂歌》,到全景描写中国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乡村国是》;从表现伟大抗疫精神的话剧《人民至上》,到抗击疫情主题歌曲《坚信爱会赢》……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新时代文艺书写时代之美,彰显信仰之力,弘扬人间正道。   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的引导下,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面对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事件,文艺工作者从来没有置身事外,从来没有缺席缺位,始终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磨炼人品、锻造艺品,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不断充实壮大。   “‘演员’这两个字沉甸甸,饱含前辈挣得的荣誉、时代赋予的责任、人民殷切的期待。”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说,为人民奉献精神食粮,演员责无旁贷;为民族贡献精神力量,演员大有可为。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壬寅年伊始,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新春“冬奥之约”,架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时光定格下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更激荡中华文化的自信昂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努力推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六季《中国诗词大会》收视超过30亿人次,《永乐大典》回归再造见证中华儿女传续文脉,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国宝档案》《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舞剧《只此青绿》、昆曲《牡丹亭》等多部力作叫好叫座、一票难求,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全面促进戏曲传承发展;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戏曲演出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戏曲剧目;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录制了全国优秀京剧演员的380余部代表性剧目;“名家传戏”活动的开展、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举办,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戏曲人才。   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生动的艺术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张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22年的这个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推出大型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联合10余家国家级文艺院团、院校及演出机构,展演话剧、歌剧、舞剧等多类型精品力作,展示新时代文艺成果。节目中,平均90余岁的前辈艺术家与“90后”青年追寻者“时空对话”,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文艺力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中国文艺牢记“国之大者”,勇攀艺术高峰,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新华社记者周玮、施雨岑、史竞男、王思北、蔡馨逸
2022-05-23
查看详情
【学好新思想】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肯定了去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显著成效和重要成果,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出了新的部署安排,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的战略思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优势、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战略选择 注重党史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向全党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的要求。1940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和1941年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都把党史作为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干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使党史学习教育有了规范保证。为提高全党对党史学习的认识,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学习组会议上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学习党史的意义,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党员干部的党史学习,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更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推动党史学习和研究系统化,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认识党的发展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就学习党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史学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面向全党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集中学习的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推向高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以百年的历史跨度和最新的历史认识赋予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经过这次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全党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大提升。 实践表明,对历史的学习越深入,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就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就越深刻,对历史智慧的运用就越丰富,对历史发展的掌握就越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亟需秉承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中获得启迪和警示,不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基于深刻的历史逻辑和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要求全党“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并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作出重申强调。《意见》的颁发与实施,无疑把党史学习教育由集中转向日常、引向深入,使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能够以更加稳固的机制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进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党员干部把握和运用历史经验,增长智慧和才干,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把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中之重 《意见》对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出总体安排,从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提高政治能力、强化宗旨意识、激发昂扬斗志、永葆初心使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要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贯穿、当代与未来的连接。在“六个着眼”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根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是核心。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中国面貌的深刻改变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历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以推进党史的深度学习,使全党能够更加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之必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必然、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之必须,引导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发展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把全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理论创造源自于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党的百年求索。没有对党的百年历史的深刻认识,就无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历史底蕴、鲜明政治品格和当代实践价值。因此,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就是要把握住这个核心内容,通过不间断的党史学习,在深入的历史研究、扎实的历史宣传和不懈的历史教育中,引导全党走进历史深处,充分吸收历史养分,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感悟,更为透彻地领会新时代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从中领悟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哲理、道理情理,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把握好关键环节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首在学懂弄通。学懂弄通百年党史,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首要前提,而系统全面的党史学习则是学懂弄通的重要条件。为此,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内容,读党史、悟思想,从历史脉络中悟出历史发展的真谛;树立大历史观,把党的历史和现在贯通起来,从历史的演变中探究和把握历史规律;把握住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切实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重在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既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主体,又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客体。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总结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使之固化为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尤其要用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推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经常学党史;用好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把党史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必修课、常修课,把领导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党内日常生活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史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带着对党的深厚感情学党史,带着对事业的强烈责任用党史,并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强化督促检查,探索多种形式在党内和社会中宣讲党史,将党的理想信仰、初心使命、红色文化传播到广大党员和群众心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长效化落实。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贵在知行合一。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目的,就在于使广大党员干部深知笃行,把百年党史凝练而成的经验、精神、思想、智慧运用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推动新的伟大创造。因此,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党史同做好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传承践行党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同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的历史担当结合起来,运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宝贵经验,推动常态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努力将党史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成效。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史增信鼓起奋进新时代精气神”研究(L21BWT018)阶段性成果)
2022-05-19
查看详情
深刻领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阐明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对推动共青团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不断为党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团结动员广大青年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百年来,共青团坚定理想、矢志不渝,形成了宝贵经验。这是共青团面向未来、再立新功的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百年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概括提炼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百年征程的“四个塑造”历史经验。这就是,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 “四个塑造”历史经验是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深邃思考。“四个塑造”历史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下来的,更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当前,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四个塑造”历史经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饱含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对共青团事业的高度重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聚焦抓好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磅礴力量的深刻揭示,对青年的命运同时代紧密相连的准确把握,对一百年来共青团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青春历程的深刻洞察,对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的战略考量。 “四个塑造”历史经验是百年来共青团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取得成功、创造辉煌实践密码的最新概括。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展现出“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的精神风貌。在“四个塑造”中,之所以“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是因为中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亲自领导和直接推动下正式宣告成立的,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青年组织的根本特质和鲜明优势,在百年征程中“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之所以“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是因为团的一大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亮出了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点亮理想之灯、发出信念之光,在百年征程中“这是共青团最根本、最持久的凝聚力”。之所以“塑造了共青团投身民族复兴的奋进之力”,是因为共青团紧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壮阔实践,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百年征程中“使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恢弘主流”。之所以塑造了共青团扎根广大青年的活力之源,是因为共青团历经百年沧桑而青春焕发,依靠的就是始终扎根广大青年,始终把工作重点聚焦在最广大的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在百年征程中“把心紧紧同青年连在一起,把青年人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 “四个塑造”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共青团面向未来、再立新功的重要遵循。我们党不仅重视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善于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历史规律,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四个塑造”历史经验贯穿着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包含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成败和得失,凝结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鲜血和汗水,充满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的智慧和勇毅,不仅告诉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是什么,而且提供了在新时代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才能团结带领青年前进,推动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只有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共青团才能形成最为牢固的团结、锻造最有战斗力的组织,始终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只有牢牢扭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主题,共青团才能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青春力量,唱响壮丽的青春之歌;只有不断从广大青年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获取力量,共青团才能成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以“四个塑造”的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共青团就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就要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就要心系广大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就要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先锋分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个塑造”历史经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有机统一整体。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由谁领导、朝着什么方向、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持之以恒,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百年征程中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四个塑造”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位列首位,是打头的、管总的,是因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而明确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力量。“坚守理想信念”作为第二条历史经验,是因为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钙”,同样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精神之钙”,这是明确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前进方向。第三条历史经验是“投身民族复兴”,是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是明确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时代责任。第四条历史经验是“扎根广大青年”,这是因为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这是明确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持之以恒的不竭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共青团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光辉篇章!
2022-05-18
查看详情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历程及启示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党中央决定了的事都不去照办,还是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全党智慧,体现全党共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回顾历史,我们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昭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区或地方执行委员会及各组均须执行及宣传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定政策,不得自定政策”。这就明确提出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遵义会议后,全党真正深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经历了一个过程。1935年10月,张国焘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在革命形势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沉着应对,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为保证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初期,党内出现了王明右倾错误,这些错误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坚决抵制。1938年,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党内法规,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是党在组织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在纠正王明右倾错误过程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逐渐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要求全党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针对在一些地区存在着“统一精神不足,步伐不齐,各自为政”等现象,要求“每个根据地的领导一元化”。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以及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要求党迅速克服党内和军队内部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1948年1月7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要定期向中央作报告。194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对各项工作中的决定权和请示报告制度作了更为明确详细的规定,等等。请示报告制度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来,进一步从规章制度上保证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强调“凡党中央一切有关政府工作的决定,必须保证执行,不得违反”。195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中规定:“为了使政府工作避免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今后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的讨论和决定或批准。”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要求全党高级干部的重要政治活动和政治意见应经常向所属的党组织报告和反映,其关系特别重大者则应直接向党中央的政治局、书记处或中央主席报告和反映,反对和禁止避开党的组织和避开中央进行个人的或小集团的政治活动以及散布个人或小集团的政治意见。1956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等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伟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任何人如果严重破坏这一条,各级党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就必须对他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因为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首要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在经历了1989年政治风波后,党更加认识到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具体规定,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和分裂党的行为存在”,等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科学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次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2017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指出中央政治局要带头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自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根据此规定,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这已经成为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2018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加了“两个维护”“四个意识”等内容,并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搞山头主义、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搞变通、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行为的处理作出具体规定,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提供了有力纪律保障。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同时,中共中央还印发《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强调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方针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原则和问题,国家安全、港澳台侨、外交、国防、军队等党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事项,以及其他只能由党中央领导和决策的重大事项,必须向党中央请示报告。该条例对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推动请示报告工作全面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令行禁止。2020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中央委员会开展工作必须把握的第一条原则,指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大脑和中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强调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该条例为保证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为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围绕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诸多启示。 必须确立和维护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回顾党的历史,遵义会议前,从陈独秀到王明,都没有形成领导核心,因而也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稳定和有能力的党中央,致使革命事业屡遭挫折。遵义会议后,因为有了毛泽东同志作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才形成了一个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为有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是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从而坚定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必须建立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机制。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作出了全党服从中央的基本制度安排。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框架和基本格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等文件,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向党中央请示报告的制度,有效加强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及时在中央政府机构设立党组和党委,后来又成立一系列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对国家实施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明确提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问题,强调全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并作出重大制度性安排,对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 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证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内在一致的,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现,实现了维护核心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我们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层面,充分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其本质上的内在统一性,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忠诚核心、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2022-05-16
查看详情
易炼红调度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
易炼红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调度会上强调 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扎实推动幸福江西建设          12月13日,省委书记易炼红主持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省级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调度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民生实事,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幸福江西建设,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省领导梁桂、庄兆林、史文斌出席。        易炼红肯定了我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他指出,各地各部门要思想认识再提升,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最大的“国之大者”,强化为民办实事的政治自觉,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易炼红强调,现在距离兑现交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要咬定目标再发力,以坚决有力的务实举措、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重点民生项目。要集中力量抓办结,紧盯省市县三级没有完成的重点民生项目,加强调度,强化清单动态管理,做到“一条条推进、一条条落实、一条条销号”。要聚焦问题抓整改,建立整改台账,深入剖析根源,逐项倒排工期,充分发挥巡回指导组、职能部门专项督查作用,推动各项重点民生项目早见成效。要强化评估抓成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检验标准,采取直接评与间接评、定量评与定性评、过程评与结果评、组织评与群众评相结合的方式,真实检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色成效。        易炼红强调,推进民生项目有结点,但为群众办实事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要在巩固拓展上再深化,着力在“常”“长”二字上出实招、下功夫,既解决群众当前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健全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既要把好事办好、又不吊高胃口的原则,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发挥“网上云平台”作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为民办实事动态跟踪机制,以“领办制”为总抓手,完善部门协同机制,不断优化项目实施,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强化督查考评机制,注重从群众获得感和可量化的统计指标多维度评判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易炼红强调,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已进入攻坚冲刺阶段。要严格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抓好学习,持续推进重点工作,全面做好经验总结,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精心编排明年民生实事项目,坚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落实,在拓展深化中不断提升我省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2021-12-14
查看详情
文保古建公司党支部深入推进“我为群众 办实事”实践活动
今年以来,按照文演集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文保古建公司党支部通过座谈会、走访、谈心谈话等形式,广泛了解和征集公司经营发展、员工工作生活中急难忧困相关的问题、期望和诉求,认真梳理、形成台账、逐项落实,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营造了和谐温馨、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关爱关心职工  点滴举措暖人心 自带饭菜加热,中午无场地休息……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小事”,却关系员工的切身利益。把这些小事办好,让员工有明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公司党支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高度关注并全力推进的“大事”。 针对“建立更加完善的员工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子公司均购买了团体意外险并参加工会组织的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员工健康有了保障。 针对“自带饭菜储存和加热”问题,提供了冰箱和微波炉供员工储存、加热饭菜,大家心里暖洋洋的。 针对“多开展团建活动,增加员工沟通,加强团队建设”问题,制定了常态化开展团建活动计划,截至目前开展了拔河、健步走等户外活动,活跃了员工业余生活。 针对“中午无场地休息”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开放了公司大会议室作为员工午休室,员工再也不用“打游击”了。针对“希望团购房有更大的优惠政策,有更多的团购房信息”问题,通过召开会议、建立沟通联系群、“一对一”答疑解惑等方式,让员工对政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针对“上班停车困难”问题,没有因为解决难度非常大而对员工一味说“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与物业沟通,解决了部分员工的停车问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对于当前不具备条件办理的问题,如“希望公司开办食堂”“希望解决孩子上下学接送”“公司建设室内健身娱乐室”“弹性工作制”等问题,公司没有简单生硬地向员工说“不能办、办不了”,而是专门就这些问题不能办的原因,向员工分别作了沟通解释,并将其作为支部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只要有条件,一定第一时间解决,得到了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深化服务改革  转变工作作风 作为一个改革重组后的新企业,发展定位是否科学,市场开拓是否高效,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公司党支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公司党支部在明确发展定位、开拓业务市场上下功夫,着力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明确定位谋发展。针对“现实业务开展不能支撑发展定位的困惑”问题, 公司以制定谋划“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座谈沟通,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定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保古建公司将着眼于发挥文物修复、古近建筑维修保护、仿古建筑设计开发施工等核心优势,积极拓展园林景观设计、市政公用工程、建筑装饰装修等延伸业务,不断完善和健全文保古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经营结构,全力打造集文物保护,古建筑设计施工,城乡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建设开发为一体的行业标杆企业。这个定位,鼓舞了士气,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 开拓市场树形象。员工反映,两家子公司从文旅厅原文保中心改革划转后,在针对各地区相关文保部门的市场开拓上沟通不够顺畅。针对“市场开拓的困惑”这一问题,公司党支部认真梳理了近三年设计、施工和监理项目分布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重点地区,制定了走访计划,明确由公司领导带队进行走访、带头开拓市场,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提振了员工的精气神,凝聚了公司发展合力。   解决基层难题   推进高质量发展 文保古建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各项工作均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之中,公司党支部十分关心关注所属公司的经营发展,针对所属单位反映的经营发展难题,集中力量进行帮助和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引进人才优结构。针对“重点岗位人员缺乏”问题,先后组织了3场招聘会,招聘了项目经理、财务管理、施工员岗位员工等,有效缓解了基层单位人员缺乏问题。 加强培训提素质。针对“多举办一些专业技能培训活动”问题,制定了年度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了特种工、八大员、建造师培训、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相关培训、建筑工程合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等,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 答疑解惑增动力。针对“希望公司帮助通过职称评选”问题,明确由人力资源主管负责办理,与有关部门提前沟通,向大家解读政策、申报辅导、答疑解惑、审核把关等,切实解决员工申报中的各项问题,增添了员工积极向上的动力。
2021-11-16
查看详情
2021年1-9月江西文演数字公司“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
党史教育开展以来,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要求,扎扎实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推进主营业务的同时,不断融入公司“自选动作”,把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为员工排忧解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员工、深入民心、深入群众,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实在在成果,进展情况如下:   一、在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方面 1.开展数字产业知识宣传培训。 4月16日,围绕贯彻集团公司发展新理念,公司开展了以“云上动力”为主要内容的数字产业知识宣传培训,让集团各子公司了解数字产业发展业态。   二、在围绕乡村振兴办实事方面 2.免费为革命后代和贫困学生提供无偿服务。        为响应中央教育扶智的号召,公司在以数字信息化手段谋教育发展的创新转型的同时,牵手浙江万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互联网+教育模式,建立井冈山中学教育创新试点,免费为革命后代和贫困学生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通过名师共享,真正把教育资源均衡化工作做到实处。目前,已提供免费服务的学生当中,有78名是贫困生,有58名是革命后代,总计136名学生,减免费用6.9万元。   三、在围绕着力保障基层民生需求办实事方面 3.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端午浓情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 6月8日上午,公司到高新区昌东镇尤口敬老院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端午浓情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给老人送牛奶、粽子等物资,为老人搞卫生、理发等等,用实际行动为老人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四、在围绕深化服务改革办实事方面 4.加强沟通协助,为公司发展提供制度、人才保障。        进一步完善数字公司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扎实推进三精管理,优化各项审批流程环节,精简文件、精简会议,减少纸质文字材料报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能力。目前,已重新修订制度18项,正在修订完善制度20项,组织招聘1场,录用5人,开展培训共4场,累计120余人次,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技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各部、各中心业务开展提供保障支撑。   五、在围绕为公司发展解难题办实事方面 5.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采购相应办公物品。 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解决员工吃饭不方便和办公空气质量不够好的问题,公司投资1.08万元,为员工采购了微波炉1台、电冰箱1台、空气净化器10台。   6.与兄弟单位联合举办婚恋联谊活动。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帮助单身青年解决婚恋交友等方面的痛点、难点,组织公司单身青年参加省直机关“春之舟”单身联谊活动,让青春之舟驶向甜蜜爱情的港湾。   7.为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为职工购买了补充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共35名员工参保,有效降低公司用工风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8.参加省直机关在职干部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 组织职工参加省直机关在职干部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活动,文演数字和文演企管共有34名职工参加,缴纳34份,缴费1360元。   9.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发放各类工会福利。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发放员工各类工会福利,2021年1-9月,发放职工集体福利6.07万元,员工生日福利0.9万元。
2021-11-09
查看详情
2021年1-9月江西文演教育公司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
江西文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如下: 一、江西文演教育助力南昌市中小学生课后“三点半”综合素质教育社团活动缤纷开展   文演教育与南昌市松柏学校教育集团(朝阳校区、干家巷校区、松柏校区)、西湖区抚生路学校开展课后“三点半”综合素质教育社团活动合作,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更好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从而达到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   二、江西文演教育助力中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为了更好的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实践体验,文演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板块开展青少年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系列活动进行了创新探索和笃行实践。 文演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板块,希望学生们可以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进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传达友爱,传播文明,传递快乐,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体验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三、高雅美育课堂 艺术教育引领   在南昌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和文演教育的不断推动下,“高雅美育课堂,艺术教育引领”合唱、舞蹈训练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学校、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许。文演教育派出专业合唱、舞蹈导师团队,坚持每周两次上课,从基础训练、艺术素养熏陶到节目排练,多层面精心点拨,全方位悉心指导。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合唱基本功大幅提升,舞蹈功底显著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家长们都为自己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和骄傲。   四、全国首个幼儿专属红色经典故事共享电台。   0       为更好帮助每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品德习惯,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优势,联合省内党史专家和国内100余所幼儿园,经过近半年精心策划和认真筹备,成功搭建江西“红色经典故事资源库”,依托互联网同步开设服务全国幼教的“红色经典故事电台”,成为全国首个幼儿专属红色经典故事共享电台。
2021-11-08
查看详情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推进情况 江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文演集团党委部署,剧院制定了《省歌舞剧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体安排》,通过走访基层听取民意,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渠道,收集意见建议十余条。经认真梳理后形成《省歌舞剧院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实施方案》。一是围绕“文艺为民送服务”为群众办实事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多举措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二是围绕”四个提升”为群众办实事方面。对党建引领、服务能力、待遇保障、工作氛围进行四个提升。全面推进省歌舞剧院“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围绕“文艺为民送服务”为群众办实事 (一)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1.创排扶贫题材民族歌剧《山茶花开》。该剧全面地反映了江西精准扶贫历程,以扶贫干部为原型,演绎了扶贫路上涌现出来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展示了赣鄱儿女脱贫攻坚征程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该剧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和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了全国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该剧目已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文旅部《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剧目;《2020年度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剧目;《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0年度重点项目》剧目;江西省委宣传部《重温百年党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剧目。截至目前,该剧目已进行演出21场。   2.创排革命题材歌剧《傲雪梅关》。该剧艺术的在现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我党以分散的游击战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清剿”相对抗的革命故事,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于国庆节前夕的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中,在南昌群星剧场进行演出,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用奋斗向先烈致敬。演出期间,得到江西艺术基金专家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剧目入选了《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18-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剧院于5月25日在前湖迎宾馆会议厅上演了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   4.剧院受邀参加“环球之星”2021年全球华人元宵节(云端)晚会和“牛转乾坤 再创辉煌”2021美国江西老乡(云端)春节大联欢主题活动。选送的舞蹈《中国味道》收到了主办方及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 “环球之星”2021年全球华人元宵节(云端)晚会活动于2021年2月21日由十多家视频平台全球播放,来自世界各国的30多个演出团队、个人为观众朋友们奉献了一台集歌曲、舞蹈、民乐合奏、杂技等精彩的文化大餐。在Zoom和youtube.com,Facebook等平台隆重举行。   5.4月28日,剧院演出的“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交响音乐会在赣州大剧院隆重举行。 2021年赣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部分市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代表、“赣州工匠”获得者、老劳模代表以及工会干部职工代表等一同观看音乐会。 红色交响音乐会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精选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而又广为流传的歌曲和音乐作品,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向光荣的劳动者致敬。   6.5月26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之夜”活动中,剧院演出了《青花》《十送红军》《请茶歌》《大国工匠》等节目,共同见证“北斗之夜”的绚烂开启。 千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反响热烈,不时传来观众们阵阵掌声。剧院将始终扎根红土地,通过文艺作品创作,弘扬赣鄱文化,讲好江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江西特色的艺术精品奉献给广大群众。   7.7月25日,在2021江西森林旅游节开幕式上,剧院创排并演出了《来哩客》《一湖清水》。 《来哩客》以“歌曲+舞蹈”的形式,添加了全新音乐元素,视听效果焕然一新,极富地方特色的曲调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客家山歌,将靖安人民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一湖清水》由两位男歌手共同演绎与柔美、曼妙的舞蹈相结合,“刚”与“柔”通过艺术交融碰撞,展示出碧波潋滟的一湖清水哺育下,江西儿女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的决心与担当。   8.9月25日,剧院承担了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欢庆晚会大部分节目的核心表演,为观众送去了“稻香画丰景 红土绘振兴”的文化盛宴。 该晚会紧扣建党百年、乡村振兴、共迎丰收三个关键词,结合我省农业十四五规划蓝图,采用史诗歌舞、情景诗画、民歌新唱等艺术体裁,通过“一条大河”“桃源新梦”“稻渔飘香”“丰景独好”“振兴欢歌”“沃土华章”六个篇章,致敬大地山川,礼赞劳动人民,歌颂百年大党,展望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未来。   9.9月27日,剧院编排的“举国皆欢腾·共庆国富强——莞城街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暨迎国庆文艺晚会”在东莞周末文化剧场进行演出,“知东莞”APP全程直播。   10.10月26日,剧院创排的女声小组唱《赣湘情正浓》,情景歌舞《江山》,参加以“万山红遍重上井冈”为主题的202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 整场晚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全景式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从辉煌走向新辉煌的伟大历程。   11.剧院创排的大型民俗风情交响音舞诗画《山那边里格水那边》参加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的优秀中国文艺作品线上展播活动。   (二)多举措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1.积极做好剧院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宣传工作,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尊重宣传规律,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效果。提高舆论宣传水平,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精神境界,努力提升剧院知名度。截至目前,剧院微信公众平台共推送信息192条,其中党建活动24条,日常工作18条,演出活动17条,剧目宣传53条,党史故事专栏80条。   2.3月27日,CCTV3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栏目,以“世界戏剧日,戏剧人以匠心作品致敬”为题,对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进行了专题报道。 该剧在央广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艺术报、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大江网、江西卫视、江西都市频道、新浪网、腾讯网等国内各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各媒体平台报道数量共计123条,其中国家级媒体平台报道46篇,省级媒体平台报道38篇,市级媒体平台报道39篇。 在参加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和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期间,开设线上直播,观演人数共计132万余人次。   3.在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启动了文化衍生品开发工作。注册申报“山茶花开”商标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全品类保护,共计开发文化衍生产品150余款(其中全新设计包装的产品约20余款)。产品品类涵盖扶贫产品、陶瓷产品、贵金属产品和文创产品等,在艺术中心大剧院启动“山茶花开”文化衍生产品发布会,与七家企业合作成立“山茶花开”品牌合作联盟体。 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文化衍生产品在“江西省脱贫攻坚成就展”展出,得到省委领导的关注及肯定。   4.剧院报送的原创声乐作品“读《清贫》”,在江西省纪委省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廉洁江西”平台发布,获得广泛好评。 该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   5.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剧院特推出党史故事汇专栏。与大家分享党史故事,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曲折与辉煌,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   二、围绕”四个提升”为群众办实事 (一)党建引领提升为群众办实事   1.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党组织带头、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扎实开展支部党建提升活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身边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5月28日,剧院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赴青山湖学校进行走访慰问演出,为困难、留守儿童送去了文化大餐和节日祝福。   3.以党建引领,对大院困难老龄离退休同志进行一对多帮扶,定期组安排专人走访慰问,及时了解和解决老同志存在的困难,送群众送去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       (二)服务能力提升为群众办实事   1.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检查、定点维修剧院演出大客车,消除安全隐患,为圆满完成各项演出任务保驾护航。维修解决剧院排练厅漏水问题。   2.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将章江路67号大院列入老旧社区改造工程,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计划,全面改善大院人居环境。对大院内部雨污分流、化粪池疏通、外立面喷涂、路面硬化、绿化等方面进行提升改造,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剧院牵头筹措资金50余万元,开展了居民“一户一表”水表改造工作,更换上世纪60年代时铺设的自来水管道,为大院近300户住户解决“用水难、水质差”等问题。          (三)待遇保障提升为群众办实事   1.着眼保障民生,剧院以提高待遇、评优树模、关心关爱为抓手,出台多项激励措施,通过优化薪资结构、提高薪资待遇、上调住房公积金、购买员工补充医疗保险、购买员工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等,提高员工各项福利等措施,激发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职工“最盼”上用真心,在职工“最需”上办实事,剧院专门租赁房屋为外地职工解决“住宿难”问题,更好保障职工生活需求,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3.为促进职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院团建设,我院在外出演出之余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样的团建活动,增强院团凝聚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四)工作氛围提升为群众办事   1.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工作统筹,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常规性的会议、文件及表格、材料填报等工作,倡导“开短会、减材料”,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减轻剧院干部负担,集中精力到重难点工作上来。并对各部门老旧办公设备进行更换,提升办公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为进一步加强剧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院积极鼓励并安排各部门专业人员参与外出培训及学习。截止目前,共安排业务培训十余次。同时,为加快剧院各项业务的开展,新成立了产业运营中心,并多次举办招聘活动,对演员、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招聘。   3.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集团“三精管理方案”中提出的“减机构、减层级、减冗员”相关要求,制定了《江西省歌舞剧院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中层干部的统筹协调管理能力为目标,让剧院中层干部“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视野“宽”起来、心胸“大”起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021-11-05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