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六)《一切向好》
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攻坚克难之际,江西文演集团江西省话剧团的文艺工作者,用特殊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此次疫情防控战役的关心支持。用质朴的作品,用情、用声、用心参与到防控疫情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疫情给予了精神上的鼓舞。 音频及详情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rVQNEXRm_yA88svqIL2fjQ 散文诗: 《一切向好》                           这个春节的南昌, 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 没有了车水马龙, 熟悉而又陌生, 脆弱而又坚强。   这个春节的南昌, 阳明路不再堵车, 中山路不再拥挤, 繁华的红谷滩, 热闹的高新开发区都如此静谧, 这对于南昌人来说,前所未有。   我们庆幸过多年的祥和 忽然开始关注一种 叫冠状病毒感染的新型肺炎 仿佛每天都紧挨着一些远处的地名和陌生的医学用语   2020年的史志记着了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那些牺牲者的墓志铭里 记着口罩背后一个不敢触动的春天   人性的真实在一个中心点爆发 本该最喧闹的日子,人们静下来 隔着窗棂,看那一角的天空 哪怕就是那么一角,都显得空旷 这个时节的原色是白色的,今年更白 在一种宏大的自救和考验里 封堵了春天的浪漫 到处是平民英雄的前线 有些肉体沾染了病毒 有些属于灵魂 大自然是秘数,万物生长 每个生命都有意义 都有尊重的理由   很久了,没有屯年货的习惯 今年例外,准备足够的肉类、蔬菜、水果 还有口罩 按住惊动的内心 将大年收缩在一块小小的地方 守着父母,看着儿女 做一个俗人,洗衣、做饭、杀菌 我们不见面,只说保重 保重自己,就是保重他人 我们不访亲,不聚酒 人间的烟火依然 家,完整地概括了这个正月 我们适应寂静,适应空 适应将一方斗室当世界 适应辗转和瞭望   静成了一个大词 道路是静的 广场、社区是静的 超市、电影院是静的 城市的阳光是静的 我们的眼神是静的 像是一键下去,这个春天仿佛被删除了 静藏着一种凌厉的寒意 让我们感觉到整个正月的重量 感觉那些肩膀,负重而行 静是今年春天的大词 是所有舍身忘死的英雄悲壮的前缀   江西湖北,一江两岸,一母同胞, 1月27日,13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 江西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启程!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让我们感觉那些肩膀, 负重而行! 让我们感受那些逆行 舍身忘死! 英雄们从英雄城出发 名字上,押上手印 这种叠加,是无声的誓言和血性 让每个名字都格外鲜艳   人间是美好的,谁都珍惜活的权力 从死亡的悬崖边 拉回一个个生命 而自己很可能跌入深谷 仁者之心,是医者的祖训 押上的不仅是性命,更是人格的光芒 英雄的出发,总是那么义无反顾 时间不可以倒拨 但来日犹可为 如约而至,不负归期 .   诗歌不能阻击什么 也挽救不了任何一条生命 但每个字都跟随着呼吸 从我们健康的肺腑吐露出来 此时的诗歌是人间的露水, 目送的眼神是苏醒的飞瀑和江河   当灾难来临 我们需要一种表达 情感是柔弱的,生命是单薄的 但信念是坚硬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作者: 邓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昌市诗歌学会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了《山河扣问》、《纸本的青云谱》、《影月东太湖》、《邓涛诗歌》等十余部著作。 表演者: 刘学军:演员,导演。 国家一级演员,现任江西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五)《加油!武汉!》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也牵动着省歌人的心。近日,省歌舞剧院的文艺工作者在院长邬成香及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以抗击疫情为背景,用一种特殊的形式向抗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让 “文艺力量”的暖流汇入疫情防控工作中。 《加油!武汉!》由省歌人在网络集结“云创作”而成,他们响应疫情号召封闭在家中,隔空录制,也许画面并不尽善尽美,但却表达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至诚之心。通过视频传递省歌人对这场抗击疫情战役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赞颂“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白衣战士,送上一份美好的祝愿。  万  鹏    刘  刚   万  昆    黄  涛   程  佳   刘  博   方  聪    涂  炜       曾博文    吴志明    徐少楠   罗  雯  高  婧    易  浪   曹  璐    褚梦佳     唐诗宇    王  莹   熊  明   喻敏轩   徐  静   曾婷芳 ‍ 视频详情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xKpAPUKGldtgtnfMIzxGYQ 虽然不在疫情防控一线,但省歌人自觉担当,主动作为,希望用音乐、用歌声、用舞蹈传递祝福。为武汉鼓劲,为中国加油!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四)《逆风而行》
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时候,当白衣天使顾不上阖家团圆,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的时候,当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候,江西文演集团的音乐家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自觉担当,精心创作了一系列抗击疫情的主题作品,为国家和人民祈福,用实际行动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歌曲音频、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km5OLLJni-dtS5xUQoZ7zg 作词: 秦庚云,本名胡飞翔。资深词作家、电视与舞台艺术策划与撰稿人、音乐文学学者,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作曲: 方石,现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省“文艺明星”;集作曲编曲录制为一体,有80余件作品获得国家级或全国性奖。 演唱: 王小平,江西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青联委员,江西省陆军预备役军官,江西省基金会希望工程爱心大使,江西省太阳村爱心大使。 钢琴伴奏: 刘东升:江西省歌舞剧院乐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学会电子键盘学会会员;创作曲目《赣江》荣获第三届江西艺术节——第六届江西音乐舞蹈艺术节器乐创作一等奖,器乐集体演奏一等奖。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三) 《爱在春天等你》
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这个时刻,江西文演集团的文艺工作者积极作为,创作了歌曲《爱在春天等你》MV,旨在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卫生防疫人员、武警解放军致敬,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加油鼓劲。 爱在春天等你,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歌曲及相关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Ik9-AdtlILRW3ogLrmB-_g 作词: 陈珂,江西华东交通大学音乐学专业学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等。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等刊物发表词曲作品80余首,论文四篇,创作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奖励。2019年5月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汇报音乐会。 作曲: 熊飞,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2018、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剧目项目扶持 2019江西艺术节、第二届声乐艺术节创作一等奖。主要作品:《共和国的映山红》《稻花香里》《唱起这支家乡的歌》《又见鄱阳湖》等。 演唱: 李琼瑶,江西文演集团优秀青年歌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爱心大使,江西省微爱公益大使。曾荣获2017年长江之星大家唱歌唱比赛希望之星、2017年江西省纪念三个90周年群众歌咏比赛组唱二等奖、第五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原创歌曲演唱大赛民族组三等奖等奖项。曾参演央视春晚江西分会场等省内外多项重大演出及赴印尼、非洲出访演出。代表作:《龙源恋》《何处是故乡》《唱起这支家乡的歌》等。
2020-02-12
查看详情
江西文演集团抗疫公益作品(二)《听我说谢谢你》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防控感染,抗击疫情,成为中国人心之所向。万众同心抗击疫情,奋战在疫情一线的英雄们让国人肃然起敬。江西文演集团的文艺工作者们纷纷以艺术的方式表达抗击疫情的决心和行动。 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首席、国家二级演奏员兰佳协调、组织、指导下,江西多地中小师生及高校学生们纷纷加入“琴弦上的感恩行动”,共同拍摄了《听我说谢谢你》的演奏视频,向身处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听我说谢谢你》MV演奏版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大网友纷纷点赞留言。2月1日,该作品被选登上鹰潭广播电台的微信宣传平台。2月3日,江西都市频道对兰佳进行了专访,并于当日《都市现场》节目中播出,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歌曲及相关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bKdyCqx_IzMVUGDWzifqAA 指导及器乐改编: 兰佳,女,江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首席、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考级评委。2013年获国际第二届弦乐大赛专业小提琴组金奖。2015年在第四届江西省音乐《映山红奖》作品评选中,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晨歌》获二等奖。 2017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江西特别节目演出,表现优秀,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表彰。
2020-02-12
查看详情
南昌:话剧正融入城市
《工人日报》(2018年12月24日 05版)本报记者 卢翔 通讯员 徐蕾         最近几年的秋冬季节,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季与当地市民都会有一场文化之约。众多话剧作品展现出的高水准艺术品质,蕴含的包容多元开放的人文精神,拓展了话剧的无限可能,也打开这座英雄城的“人文之门”。          日前举行的“话剧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话剧协会理事李伯男表示,持续努力的南昌,有望成为北京、上海之后国内话剧“第三城”。          现在的南昌属于话剧          红谷滩新区2018第四届全国优秀话剧展演季成为点燃南昌激情的话剧狂欢节。展演季共安排8部大戏15场演出,展示了国内话剧界的前沿风光。活动开展以来不仅场场爆满,更让“看话剧、谈话剧”成为南昌市民的重要文化活动。          “现在的文化生活被话剧承包了!”连看两部话剧的文艺青年林兰思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为什么要看话剧?观众徐芳华的回答很具有代表性:“很感谢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两个多小时的放松与感动,看一场精彩的话剧,能让人真正感觉到诗和远方与你同在。”          “南昌人都有一颗热爱话剧的心。”江西省话剧团营销总监黄勇告诉记者,连续举办了四届的话剧展演季,主办方向全国多个优秀院团发出邀请,优中选优。浙江话剧团带来的《郁达夫·天真之笔》讲述了郁达夫的革命历程和情感故事。剧团相关负责人余斌说:“这部作品并非商业搞笑类,而是人文情怀较强的艺术作品,一开始我们有点担心,怕南昌观众不接受我们。演出后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这里的观众欣赏水平很高,非常热爱话剧。”          与余斌初期顾虑相反,该剧导演、中国话剧协会理事李伯男信心满满。他说:“对于南昌的话剧氛围,我一点都不意外。60年前的《八一风暴》风靡全国,南昌人血液里有‘话剧基因’。随着话剧市场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观剧队伍中。”          将剧场融进公共空间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指标的高度和写字楼的高度,还要看其文化品位。从这个角度来看,话剧具有检测功能和标识作用。江西省话剧团和红谷滩会议中心无疑是聚焦南昌文化气场的地标。          省话剧团的经典剧场是本土话剧人演绎梦想的舞台。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本土话剧人推出《生如夏花》《遥远的乡土》《阳明三夜》《哭之笑之》等优秀作品。话剧展演季把国内最好的话剧和话剧艺术家与南昌融合到一起,让南昌的话剧力量产生“造血”功能。尤其是对于熊伟这样从事剧本创作和表演的本土话剧人来说,他编剧的《小丑》正是通过展演季首演,获得业内同行的点赞,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事实上,南昌在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在谋求文化整体升级。红谷滩会议中心白天用于大型会议活动,夜晚与文化“亲密接触”,既活化了公共场所,又实现了文化惠民。这样的双赢,正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的方向。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将剧场融进公共空间,将话剧融进城市,这是南昌大胆的创意。”          “好戏”刚刚开始          2015年开始,千古名楼滕王阁对岸每年都会上演一场场话剧“好戏”。得益于孟京辉、李伯男、开心麻花等全国顶级话剧IP的名气和南昌观众的热情,展演季迅速成长。4年来,经典剧目《蒋公的面子》《驴得水》《嫁给经济适用男》等轮番上演,而《阳明三夜》《遥远的乡土》《小丑》等本土剧目也在这里完成首演或以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还包括《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床》等先锋话剧。          从名家经典、先锋实验到本土原创,近30部话剧精品为南昌拓展了话剧的无限可能,也让话剧真正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4年来,展演季的上座率一直保持着高水准,尤其是名家、名团、经典作品,总能引来知音无数、一票难求。          据黄勇介绍,这几年来,话剧已成为仅次于演唱会的市民消费频率最高的演出种类。“好戏才刚刚开始!”在李伯男看来,拥抱话剧,南昌观众已张开双臂,“让话剧和剧场成为体现城市文明的标签,其实是检验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希望南昌继续努力,成为话剧‘第三城’!”
2019-01-03
查看详情
“演”好江西故事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先贤,灿若星辰,点亮了江西的夜空;百年话剧艺术,舞台营造与表演体系无不彰显时代审美。二者在赣地邂逅,会擦出怎样的艺术火花?         7月10日,由江西省话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阳明三夜》在南昌上演。作为我省第一部表现王阳明的舞台作品,《阳明三夜》备受关注,厚重的主题加精彩的演绎,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也赓续了赣版话剧的传统——         听阳明先生穿越时空对话时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9年的一个冬夜,大余青龙驿站,明亮不定的光亮掩映门庭,一叶小舟随波浮荡,天地万物静谧安详。王阳明仰望苍穹,陷入回忆,往事如胶片般一一浮现脑海。待他猛然梦醒,这位圣贤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王阳明,有明一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致良知”“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等心学思想影响深远,拥趸者遍及世界。 “王阳明祖籍是浙江,但他一生最重要的建功立业都是在江西,而且他的学术思想在江西传播非常广泛,在江西他的弟子、门人特别多,江西对王阳明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对王阳明有着深入的研究。         打造一部以王阳明为题材的舞台作品,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我省文艺工作的一道“必答题”。2014年,省话剧团接过任务,满怀信心。然而当主创们斗志昂扬时,一系列难题摆到了眼前:那时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舞台上,以王阳明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十分稀少,几乎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再者,明代历史宏阔复杂,王阳明一生丰富且传奇,但话剧的时空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三,人物是历史的,真实可考,而艺术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怎么拿捏……         于此,主创们“知”与“行”两头开工,一边向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求解,一边马不停蹄前往浙江、贵州等地,探访王阳明曾经驻足的地方,了解当时的历史和人物,感受王阳明的心路历程与深邃思想。         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思变。一如剧名《阳明三夜》所寓示的,王阳明渴望成为圣贤、成就圣贤、超然圣贤的人生轨迹,最后定格于江西的三个夜晚:南昌的新婚之夜,17岁的王阳明没有与新娘花前月下,却与陌生老道打坐论道;鄱阳湖边的军帐之夜,47岁的王阳明胆识过人、平叛宁王之乱,不料正德皇帝御驾亲征,要他放了宁王;大余的丫山之夜,57岁的王阳明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回望一生,与灵魂对话,超脱世俗……         “我是从网络小说里了解王阳明的。我发现,凡是写明朝的故事,王阳明这个名字一定会出现,正史、野史、戏说的都有。在我思维里,王阳明成了谜一样的人物。”观众万辉告诉记者,他拉朋友来看《阳明三夜》,既兴奋又好奇,兴奋的是终于见到了“偶像”,好奇的是“偶像”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感动于王阳明“收拾世道,整理人心”的担当,“这才是偶像应有的‘范’儿”。         与万辉偶然看剧不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王芷馨是一位话剧迷。“王阳明的‘随心’很打动我。他不重名利,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以心为向做着他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全部。当然,这话剧也给我补了一堂历史课,了解到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         “王阳明心学思想不是殿堂里只供欣赏的纪念品,不是大学课堂里干巴的生平简历,也不是研究者写的那些枯燥理论,它是十分实用的,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就像我们遇到事情时,第一感觉凭良心而动,这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一如卢川所言,每位观众“来”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大家离开时,带走了关于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共同思考。         看本土话剧力量上演集体秀         《阳明三夜》演绎的是本土故事,江西的三夜,影响了王阳明一生。令人兴奋的是,该剧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音乐、造型、服装、道具等,全剧几十位演职人员,全部来自本土,这部剧是真正的“江西造”。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阳明三夜》的编剧是卢川。虽然有着丰厚的史学素养和艺术底蕴,对王阳明也深有研究,近年来还屡有佳作获得剧本专项资助,但是创作这部戏时,卢川仍然小心翼翼,他以学者的严谨,查阅了大量书籍和史料,并深入庐山秀峰、大余等地采风。创作过程中,卢川六易其稿,每次修改,他都会和其他演职人员深入交流,碰撞火花。沟通中,一些对王阳明并不了解的演职员,因了他生动活泼的讲解,从路人转成了“铁粉”。         “文学可以是写给后代人看的,但戏一定是演给当代人看的!在舞台上表现什么,对当下的观众有什么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卢川介绍,王阳明的一生有许多事迹,但王阳明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还是其心学思想。相较于更易舞台呈现的事件,他选择了更难表现、却更具影响力的思想。         一部剧作的成败,编剧是基础,导演是关键。《阳明三夜》由省话“老戏骨”宋运成和青年才女雷欣联合执导。         三十多年前,宋运成离开家乡哈尔滨,来到当时的江西省文艺学校求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话剧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几十年来,他活跃于银幕和荧屏,参演了许多电影、电视作品。同时他始终不曾放下对话剧的喜爱,在舞台上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角色:《天籁》里的田富贵、《生如夏花》里的方志敏、《遥远的乡土》里的余墨林……其中,《生如夏花》获得第十届文华剧目奖,他本人凭借剧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演而优则导。”如今,他投入导演事业,并言传身教,领着团里的年轻人去开拓更多的话剧可能。         “这部剧最吸引我的,是那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三夜》讲述的是一个明朝故事,传递出来的东西却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在王阳明心里,总是呼唤着向善。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一颗善心,然后从心而为去做这件事。在现代的文艺作品里,对这方面的呼唤比较少,所以越发觉得执导这样一部剧很有意义。”雷欣是演员出身,自1997年入团,二十多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角色,有小战士、小红军、小姐姐这类朴素的角色,也有女军官、丑娘,以及该剧中知性、温婉、贤良、刚烈的娄妃这样复杂的角色。“要在舞台上做一名专业的话剧演员,光有这些经历是远远不够的……”怀着对话剧的无限热爱,雷欣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系。而《阳明三夜》,正是她导演生涯的第一部大型舞台剧,于此“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努力”。         “省话最大的财富是有一批人才,尤其是一批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有人才才会有事业,才会有创作。”林翰对《阳明三夜》充满了期待,不仅是因为他在剧中挑战了王阳明这一角色,更是因为这是一部省话全体职工通力协作的大剧,黄国光、张秋君等老艺术家倾力传授,熊磊、熊伟、张鹏霄、龙龙、朱小贝、郑洋等青年演员英姿勃发,悉心学习、快速成长。         舞台上,一支涵盖老中青三代,有主力、有后劲的江西本土话剧力量正强势崛起。          品话剧舞台的江西表达         《阳明三夜》演出前的6月中旬,记者曾来到南昌市子固路的省话剧团探班。剧场内,七八个演员分两排对坐,一长条桌横在中间,桌上的咖啡飘出阵阵热气,迷你的手持小风扇转得呼啦啦响,一本翻开的剧本,布满了五颜六色的记号。         尚且处在排练前期,大家只是在对台词,之后还要经历进剧场连戏、合成、连排、彩排等流程。虽然离正式演出还有一段日子,但紧张的氛围已经蔓延开来。         “错了,不是吃力不讨好,是卖力不讨好!”“导演,我觉得最后这场宁王的自白有点长。”“冀元亨,我这个‘亨’字怎么老是念不准呢?”……不大的剧场内,几股声音各自准确传达,互不干扰。         相同的地点、相似的氛围,把记者的思绪拉到了两年前。同样还是在这个“戏剧场”。没有布景、没有华服、没有观众,只有一众演员眼神灼灼看向舞台中央,那时大家排练的是一部本土大戏——《遥远的乡土》。那部剧讲述了江右子弟余墨林罢官归乡后,从母亲梅太夫人手中接任义庄总理,洪灾爆发后筹粮五万石,救下白鹤村及天宝县百姓的故事。《遥远的乡土》是一部典型的赣版话剧,剧中的天宝墨庄、永修样式雷、浒湾刻书、赣县王太夫人祠等江西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乡情。         与《阳明三夜》《遥远的乡土》类似,省话去年打造的另一部原创大剧《哭之笑之》,也烙有醒目的赣地标签。该剧把八大山人的跌宕一生以及他非凡的艺术创作搬上舞台,剧中昆曲《牡丹亭》及南昌方言的使用等,进一步在格调高雅的《哭之笑之》中烙上了江西元素。 从《遥远的乡土》到《哭之笑之》,再到《阳明三夜》,浓郁的赣地文化特色,成为它们共有的最明显特质。这只是巧合吗?         面对记者的疑惑,林翰解释:“作为省级直属院团,要有代表性、引领性、示范性,对外展示江西话剧水平。江西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用话剧来传播江西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艺术的责任也要求我们选择题材要慎重,创作要慎重,讲好身边的故事,选好身边的题材,弘扬好咱们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         “江西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王阳明、八大山人、汤显祖、王安石等先贤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是践行咱们江西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此外,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用舞台艺术表现,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务之急、义不容辞。”27年前,卢川与林翰相识于省文艺学校,卢川是老师,林翰是学生。或许,他们都不曾想到,27年后的今天,他们会共同致力于江西文化的弘扬和江西历史文化题材成为赣版话剧努力的方向,而赣版话剧也因了本土文化的张扬,飞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遥远的乡土》三次进京演出,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大剧场进行北京首演,还给北大、清华的学子带去原汁原味的江西故事,也作为中国话剧100周年的献礼剧惊艳业内。今年5月,《哭之笑之》进行了两轮共25场次的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本轮汇演结束后,9月份,《阳明三夜》也将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对王阳明的了解会更多一点,看完之后的思想碰撞也会不太一样,既能给大学生,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想收获。” 雷欣告诉记者。         …………                 好戏终有落幕,伴随雷鸣般的掌声渐渐消弱,观众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王阳明,走出剧场回归现实。然而,当大家看到剧场外墙壁上贴的一张喜报时,脚步再次停了下来——“《哭之笑之》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阳明三夜》《零下十三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一张白纸寥寥三行字,位于大幅展板的一角,显得十分狭小,但又那么有力量。
2018-09-29
查看详情
哭笑由人论 粉墨且扮之——观话剧《哭之笑之》杂感
        我很喜欢看八大山人的书画。闲暇时翻看八大山人的书画集,心慕手追之际一种神奇的精神愉悦每每如约而至,而且,我还找到了不少拥有这种感觉的同道。伟大的艺术家的魅力正在于此:他早已舍弃世间,可世间的凡人还在寻觅他的踪迹。 江西省话剧团邀请汪浩先生编剧,李伯男先生执导,由团长林翰领衔主演,汇聚各方力量,创作了大型历史传奇剧《哭之笑之》,这应该是第一次把八大山人请上话剧舞台“亮相”。在大幕落下后,我似乎在观剧与看画之间找到一种通感,但又不是特别鲜明,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有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独特韵味,以至于我走出剧场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沉浸恍惚于戏剧氛围中不能自拔。        每一个了解、熟悉八大山人的人都有一个专属于各人的、由自己内心重构起来的八大山人。这样的观众,走进剧场去看话剧舞台上的八大山人,第一反应肯定就是看看这个舞台上的八大山人是否与自己心里的那个相吻合。而对于那些并不了解八大山人的观众来说,他们首先是想藉由此剧获得一些对八大山人的粗浅认识,同时更愿意获得一些在观看所有剧目时都会想要的好奇心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毫无疑问,第一类观众会很挑剔,他们会特别致力于将舞台上的八大山人与自己心中的八大山人来比对,第二类观众则会相对宽容于形象比对、史料核实,而对于戏是否好看会多有几分苛求。那么,作为创作者来说,他们要表达的就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所想表达的、也是他们尽力之后所能够表达的那个八大山人。我以为,此剧的创作者基本达到了目的,两个小时的演出,树立起了“这一个”八大山人完整而独特的生动形象。        将八大山人一生大而化之地分成三段:首先是家国离乱之际的落难王孙朱耷,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生命威胁下迫不得已剃落青丝,遁迹空门以求苟延性命于乱世;接着是在隐匿山林苦修、饱受禅门钳锤之后终至于“竖拂称宗师”的释传綮;最后是脱落行迹、放浪形骸、臻于化境的穷困潦倒大画家八大山人。第一阶段是窘急,慌乱,求生,第二阶段是努力平静又难免做作,想要放下却因“想放下”而无法彻底放下,第三阶段则到了破茧化蝶冲破束缚之境,经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之后到达宠辱不惊、收放自如,入世与出世全然贯通,无二无别。舞台上的情节故事、整体氛围,便是依着这个人生轨迹铺排过来,看的时候眼花缭乱,令人顾尾难顾前,看完后略一回思,原来这就是八大山人一生的大致段落。可以看出,编剧用的是八大山人惯用的“大写意”画法来描摹八大山人的人生,导演则紧紧抓住整体构思,充分调动多种手段将其呈现在舞台上,舞美、灯光、音乐等部门风格统一,尤其是主人公的表演,初惶恐,而拘谨,终而旷达奔放,将八大山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精神状态用舞台形象塑造出来,让观众看到了在典型环境中的急剧变化的人物关系,为之牵挂,为之动情,为之代入,这是用舞台语言叙述了传主的人生命运,因而这是话剧舞台上的八大山人。        剧中虚构了两个人物:绿娘和梁上君子。绿娘,包括后面依绿娘而进一步虚化出的丹娘和丑娘,是贯穿八大山人整个生命历程的精神寄托,是八大山人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附丽,是据以给出八大山人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参照。对八大山人而言,青年时代恩爱难分的绿娘是“舍不得”,中年时代敬而远之的丹娘是“近不得”,垂暮之年真假莫辨的丑娘是“认不得”,她们既是历史之“虚”,也是写戏之所需。而梁上君子更是虚构,几乎就是传统戏曲中“丑角”的借用,他要完成的任务是穿针引线,把现实与历史两层皮缝合起来。这两个虚构的人物,是引领观众逐步走入八大山人内心世界的通幽曲径,是靠近八大山人精神魅力的月下津渡。若无此二“虚”,则难以成就舞台上八大山人之实。虚实之间的架构互鉴,本来是中国画之能事,但在这部表现中国画大家的话剧里使用起来也是熨帖妥当。不论主创者是刻意为之还是不经意间涉足,据此都可窥得“话剧民族化”这一重大课题在传统美学思想上的巨大腾挪空间和足资借鉴的丰厚资源。        八大山人虽然生活在三百年前的明末清初,但他的书画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最高峰和最前端。说他最高峰,是因为他综合融汇了此前中国古典书画艺术的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有我们所能辨识出的历代大家的痕迹和影响,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说他最前端,是因为他的作品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是丝毫不觉其过时落伍,反而是极具现代感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他的艺术大脑,一部分在明清以前,一部分在当下,还有一部分在未来。        那么,画家有如此艺术成就,有可能用舞台手法表现出来吗?全剧有一点给观众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大量运用插叙、间离、跳进跳出的手法,精雕细刻的剧情段落和定格、代言交替使用,音乐上也是京剧锣鼓、昆曲唱段和现代风格的情绪音乐交织出现,总体上造成一种摇摆不定、似是而非的效果。这个颇为折磨人的舞台呈现,在屡屡强行打断全剧流畅感又随时拽着观众往前走的同时,却出人意料地构建起一个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写意又写实,既具象又抽象的剧场氛围。可能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但我觉得,这个手法与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之间,其实有其暗合之处。我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不是之前就有这种沟通和谋划,运用这样的舞台手法,出人意料达到特殊的效果,令人惊喜,非常宝贵。        这部戏的舞美和灯光值得大赞!舞美设计戴延年先生直接截取八大山人画作的片段制成布景,貌似取巧,实有敬意存焉,黑白灰三色空间分明是烟火人间的五光十色。选取的画作也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但我还是要提一个意见,八大山人晚年的鸿篇巨制《河上花图》,理应入选,这幅作品用来表现顿悟超脱之后八大山人饱满丰润、游刃有余的大自在境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直到全剧结束场灯大亮,我才陡然想起,两个多小时了,周正平先生的灯光在哪里?原来灯光全在戏里,全在人物和故事情节里。有,全化入无有之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现代科技的舞台灯光在传统美学的引领下更显独特魅力。        全剧看完,犹有未尽之处。        其一,当八大山人破戒饮下三杯酒,打破束缚实现心灵的超越之后,他就不应该再有对自己落难王孙坎坷经历的耿耿于怀,但戏的最后一段还多次让他念念不忘前明王室宗亲身份,这把人物的精神高度拉下来了。        其二,创作者对全剧的现实意义有所观照,但还不够。我们今天来演八大山人,不仅仅是演他的身世、演他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在他身上找到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任何时刻都不能放弃的主动意识,那么我们把八大山人搬上舞台正是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八大山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理由。文化自信是支撑民族强盛的精神力量,文化自强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追求。我们理应要求一部优秀作品更多,即便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剧,它也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的创作。        此外,首场演出使用了京剧武场乐队,一出声响就先声夺人,提神提气,惜乎无以为继,后面就销声匿迹,乐手变观众坐那儿看戏了。倘若再更多地运用锣鼓经来把控节奏、烘托气氛,效果会更好。而之后的公演就索性放碟片取代乐队,效果又下一个台阶。《牡丹亭》“皂罗袍”三次出现,话剧演员“应工”闺门旦,还应精益求精,即便一招一式未可逼肖,神韵气势还应更接近些。
2018-09-29
查看详情
演绎画师的艺术人生(京华剧评)
  江西省话剧团呈现清初著名画家朱耷(八大山人)传奇故事的话剧《哭之笑之》,向观众展现了人与绘画的核心命题。   同样曾经疯癫过的大画家梵·高说过这样的话:“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哭之笑之》就是要努力写出朱耷“滔滔的一生”,灵魂深处的滔滔翻腾,滔滔巨变,滔滔远行。在五幕戏里,主人公经历了三大突转:避乱而遁入空门、还俗而告别故国旧我、疯癫而坚守本真。   在第一次突转的“翻腾”中,主人公遁入空门的决心源于“祖宗颜面”,不屑于“卑躬屈膝”,涵养着不屈之气。然而,这也制造出了一场贯穿全剧的情感悲剧——一声“走吧”,砸碎了绿娘誓与他“与世无争地过完后半辈子”的美梦。19岁的贵公子哪里知道,此一别,他失去了终生不能复得的幸福。   国破,家亡,情灭,犹如噼噼剥剥的烈火不停灼烤着他。唯一令人可以寄予幻想的是绿娘开场时说到的那幅画:《荷花水鸟图》。当这幅画再次出现时,裘琏说卖画者(绿娘)“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绿娘的悲剧使戏剧的叙事语境拓宽了,故事不再单纯是政权更迭旋涡中的个人悲哀,而是野蛮征伐制造的社会苦难和黎民灾祸。   第二次突转可称为“巨变”。主创紧紧抓住了朱耷应县令之邀纂修临川县志的事件,深挖其内心的隐秘活动。   经此一事,郁积着感伤与愤恨的主人公,一见年轻的丹娘,立即想到“负了绿娘”的扎心之痛,随即举杯,痛饮告别酒:一是告别“再也回不来了”的故国,斩断那无限感伤的怀旧呻吟;二是告别“窝囊的我”,直言“我叫朱耷”,再也不隐姓埋名;三是告别“贪恋虚名”,自称“没毛的驴”,发誓“不见官,不伺候官”。烧掉袈裟,“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门面,手足无措”,拼将一身勇气,回归真我。   第三次突转可称为“滔滔远行”。激昂慷慨的宣示不难,难的是坚守,名利的诱惑与贫贱的折磨是每时每刻都逃不脱的拷问,活画出一个落拓不羁、洁身自好、幽默机趣的八大山人形象。   丑娘的出场,再次刺激了主人公。他一字不差地背诵着当年绿娘别离时说的字字句句,这些肺腑之言,犹如沙砾磨人,犹如花香沁人,犹如烈酒呛人。不忘绿娘,就是不忘美好。切不可以为剧中三次出现《牡丹亭》著名唱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仅仅是表达爱情。有学者曾敏锐地指出:这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与绘画的关系,才能体会八大山人画作中的精神本质与人格价值。   无疑,《哭之笑之》不是《芥子园画谱》之传授,也不是《个山小像》之考证,它只能是艺术家在大量研究朱耷现有资料之后,用戏剧思维塑造的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舞台艺术形象。主人公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来自全剧叙事体系的建立。纵观全剧,编织整个结构的是老年八大山人与一个“梁上君子”的对话。小偷抱怨八大山人家里“没一件正儿八经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幅《个山小像》。殊不知,绘画艺术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价值。及至主人公上场,非但不惊不怒不怨,反而极力留下小偷,甚至用给出自己的画作为承诺,引得小偷留下来听他说话。其孤苦寂寞之情,令人凄然、潸然……   如此,全剧变成了八大山人袒露心灵隐秘的自白,用真诚呼唤真诚,主人公与观众370余年的时空隔膜顿时被突破。演员和观众一道,在轮换出现或翠鸟、鳜鱼,或荷花、枯树等朱耷典型作品的舞台上,描绘着主人公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心曲隐微发生、发展、变化的脉络图。   有趣的是,倒叙套着述评,剧中人,如友人饶宇朴、彭文亮、蔡受,写戏本的裘琏,临川县令胡亦堂,他们都在合适的当口,跳出来,或说上几句后来发生的事情,或客观地评述自己与八大山人的关系,或引述今世大师对八大山人崇敬的话语,使正在进行着的370余年前的故事与今日的观众更加亲和。   舞台构思亦值得称道——追寻八大山人“大道至简”的画风,让整个舞台通透空灵,借用大师的瑰宝画作,虽只占一角,却诗意全出,让空瘦与饱满幻化在观众的脑海里,把有限的空间变得益发深远。   主演很注重内心节奏的把握。少时在兵燹之灾中的木讷,削发为僧时的至诚,举杯告别过去的痛彻,面对法师亡灵的愧疚,调侃画商的放浪,背诵绿娘话语的悲怆……塑造出一代画坛大师的精神风采。在最后的独白中,当他说到“我的笔,摹万千生灵,言我之志,传我之情,寄我所寄!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的时候,那真挚情感激发了人们由衷的感叹,朱耷不再寂寞孤苦,因为他已经走进当今观众的心中。
2018-09-27
查看详情
现代京剧《碧血慈云》 北京专家剧本研讨会
时间: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上午) 地点:中国戏剧家协会五层会议室 与会专家: 仲呈祥: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季国平: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著名戏剧理论家。 王蕴明: 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著名戏曲评论家。 崔  伟: 中国剧协副主席,秘书长,著名戏剧理论家。 薛若琳: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戏曲理论家、文化学者。 黄再敏: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创造中心主任,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 范小宁: 《剧本》月刊主编,戏剧评论家。 专家发言速记内容:    崔伟:今天我们跟江西方面密切合作,围绕《碧血慈云》做剧本讨论。我们剧协对剧作者的戏特殊对待,对这个题材隆重研讨,请的人虽然不多,但都是超重量级的。现在五位专家到了,我是为他们服务的。这几位专家我介绍一下: 薛若琳老师,历史学家、戏曲理论家,当代的文化学者。薛老对革命历史题材、对现代题材,对戏曲创作,每次都有很多真知灼见的指导。     第二位是王蕴明老师,我们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王老也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对历史题材的创作规律非常的熟悉,站位非常高,政治把握非常强。     我特别想说的是,我们的编剧跟仲老有特殊的情感,每一次给编剧的定位和把握,特别是这类革命题材,戏曲现代题材,由他把关我们剧协也就放心了。     小宁老师是中国剧协《剧本》月刊的主编。     黄在敏老师是中国戏曲导演协会名誉会长,中国非常有名的戏曲评论家,也是戏曲著名导演。     我是崔伟,本剧编剧的崇拜者。现在闲话少说,请编剧把这个剧跟大家介绍一下。江西的京剧很艰难,搞一个戏不容易,大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对他们认真负责,把风险化解到最小,真正帮他们规划一下,力保这出戏成功。     季国平:导演是谁?     编剧:导演是上海越剧院童薇薇。     季国平:童薇薇挺好的。这个题材报国家艺术基金有竞争力。     对这个题材我还是有期待的。这个题材非常值得写,儿子建国以后的第一任省委书记,母亲竟然在那个特殊年代入党了,这是传奇。他的母亲是一个富家女,竟然参加了革命,而且为了革命牺牲了,这都有一定的传奇性。这个题材写好应该还是挺感人的,这个本子确实有很好的基础。整个剧本头比较完整的故事,而且在结构上做了一些探索,很有新意。     我提点意见和建议,不一定对:     目前这个戏让我感觉它应该还可以深入一点,我以为有的细节好可以再挖掘。     重场戏四个,目前结构确实有新意,再加工让重点更突出。 再有,唱词还可以再提炼。很多词写得挺好。(举例,略)还可以更讲究一点。 看这个戏当时让我感动的是,母子第一次见面那场戏,让我很感动。 我想这个戏它的题材意义价值都不用说,它本身对于年轻观众来讲就是很好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把这个题材写得更感动人、更抓人。恰恰这个戏里面有了母子情这条主线,我提这样一个建议,请编剧在母子情主线上再下一点功夫。     他母亲入党的时候那一场戏,应该有点母子两个人的戏。是不是应该专门来一场戏。这个里面最现实的,一旦入党,而且在非常时期,就是要牺牲,为人民牺牲。这个儿子非常纠结。环境很残酷,肯定面对着死亡的考验。儿子更知道,加入共产党,一旦被肖三炮抓走肯定是死。这一场要做得比第一次见面更感动、更抓人眼球。 到了肖三炮抓住他母亲,我一直在想,能不能让现在的儿子,跟母亲隔空对话。那种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一个是母亲死之前,也应该演一场好戏。 对现在的人来讲,早年革命的残酷和早年共产党人的坚持才有今天。要写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情怀,这个戏要抓住。这个母子戏有四次,这四个相当丰满。在母子情上加强。这个越打动人,越悲壮,这个题材越有价值。     从第一次多少年不见面相见的母子喜悦,到第二次参加革命,这应该是对于革命、对于理想的一种追求,但是有悲剧的色彩在里面。到了第三次的悲壮,到了第四次儿子出来,那绝对是缅怀,缅怀肯定有悲剧,肯定是当年的惨烈,才有今天的新中国,这样一来这出戏就更好看。     其他没有什么,整个剧本故事讲得很流畅,我觉得在现有基础上,请编剧牢牢把握母子这条线。你说我煽情我就是煽情,这个戏只要有情,就成了。     薛若琳:本剧的编剧是我的老朋友,他的剧本我要认真阅读。这个剧本我觉得创作难度很大,因为秀娘母亲的事迹很少,我猜测一个是她入党,一个是她牺牲,其他可能没什么事迹。作家就得想事迹,编事迹,因为是戏,我觉得第一这个剧本遵循了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时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说我最欣赏的就是母子离别时的三宗宝,这个写得好,有情意有感情。陈林说:你什么时候回来?三年五载。虽然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母子来讲是很长时间的别离。其他像给井冈山挑军粮,我觉得是合理的想象。艺术的虚构要建立在合理的想象之上。母亲的志向、骨气,就要靠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来丰富。从这一点要看,编剧的文学的功力应该相当强的,不然驾驭不了也写作不了。革命的历史题材往往是流血牺牲,往往造成非常的严肃、压抑,那么作家就要想办法,要体现写实风格和浪漫风格如何结合。     比方说辛古崽和陈林的设置。这两个角色是一个人。辛古崽你是谁呀?陈林说我就是你呀,你是我过去的我,我是现在的你。这样把整个气氛舒缓下来了。     还有母子要离别了,因为肖三炮打过来了要撤退,母亲摸着心骨仔的脸,实际上是陈林,母亲丝毫没有感觉到时空转换。这些都是稀释和调节沉重的气氛。     母亲这个人物情感还是饱满的,有四点我的印象比较深。     第一,三宗宝。一把家乡的土,不要忘记故土;二是一条白腰带,你系在腰间,清清白白做人;三是瓷碗,你端起、放下都想着老百姓。看到这儿我挺感动的。     第二,当秀娘落入肖三炮手里时,肖三炮审讯她,她是针锋相对,肖三炮拿出杀猪的刀对着她,她说:打铁不怕火星烧,革命不怕斩头腰,斩了头来还有颈,斩了颈来还有腰。说明革命的母亲对敌人的骨气特别的坚硬。     第三,挑军粮。一个小脚女人,宁可自己饿断肠,不断亲人一口粮。     第四,入党,坚决入党。在革命危机情况下,她儿子要撤离,肖三炮打来危险的时候,她要求入党。她说:老百姓都把共产党当成菩萨,我就要做个菩萨娘娘,如果我不行,我就继续修行。我从来没有到庙来磕过一个头,没有烧过一根香,但是我就认准了共产党。这种对革命的忠诚,使我感到习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非常赞同和认同刚才季书记的意见,就是母子情结。三宗宝最好了,我觉得母子那种感情,感觉太正,要有一点喜剧色彩。念书木兰词也很好,感觉也很正。。     第二,1949年革命胜利了,活捉了肖宗全,我觉得这个时候母亲的形象应该出现。母亲是一号人物,最后一场落到陈林头上了。母亲可以说:儿呀,20年前你是江西遂川的县委书记,20年后你是江西的省委书记,娘希望你不要忘记20年前娘送给你的三宗宝。     第三,入党。敌人来了以后,肯定要先对党员开刀。实际上肖三炮并没有追究是不是共产党员,要照应。     第四,毛委员穿着草鞋开大会,连衣服没有穿。说我对你们共产党是信得过的,不足以使母亲对共产党,由直观升华到认识,共产党的确值得信赖,这一点非常重要。     王蕴明:我是很喜欢这个戏,这个戏首先题材好,红色题材永远不过时,是永恒的题材。     第二,这个戏的立意好。我觉得这个戏用革命的红色题材形象表达了习主席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这里面有文化,你这个戏的文化内容很深厚,我很感兴趣。     这个戏主人公是母亲和儿子,母子情贯穿始终,它不是虚的。这个戏的基础其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对这个戏的期望值比较高。     在我心里,这个戏还可以往前走。有的戏空间局限比较大,这部戏往上走的空间比较大。这个戏是真实性的,不是虚假。这个戏写的是共产党刚发起时期。是建立对党的信仰,对革命的信仰。母亲秀娘是怎么样相信共产党,跟着毛委员走,这部戏的重点在这儿。     另外,这个戏有个好的地方,母亲的初心,我对这个有深刻的感受。     母亲怎么样相信共产党,怎么样相信的毛委员?儿子参加了共产党,参加了红军,母亲后来也要跟着参加共产党。这个如果能表现清楚,可能对今天的青年人、成年人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我把立场说出来,这部戏将来在全国舞台艺术里面,会有它闪光的地方。     崔伟:这个戏我看完以后,挺兴奋的。为什么挺兴奋呢?我觉得这个题材是江西独特题材,而且适合江西的京剧团做。如果真弄一个特别大的题材,不一定合适。     另外,你弄一个不同的戏,你把行当的特点和京剧特点回避以后,就不能体现京剧在写这个题材上的独特优长。     第三,我觉得编剧下了很大功夫,他把几个资源盘点得比较好。     1、江西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在哪儿?没在写道理,在写人,特别是没在写著名的革命家,而是写普通的人民群众。写好了在时代变化中,对党的向心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2、把这个戏最出情的东西抓住了。不是简单写一个故事,是写个母亲,身份普通,理想强大;性格软弱,意志坚强。我觉得把母亲的细节性抓得非常好。     3、没有写非常宏大的故事,就在母子之情上做了很好的开拓。后面的不忘初心,走上新征程,和时代精神结合的很好。这样这个戏的内容、题材本身就有价值。     第二,我认真考虑了这个题材,我觉得编剧找到了独特的叙述方式。技术分析以后,四次闪回并不多。它的闪回基本是情节的跳动,观众到这时候,需要闪回,需要这个人物另外一个情景的出现,这样的闪回不跳跃。     第三,江西本身革命性的时代特点,和人物身份的性格特点,选的不错。比如说一些民歌。还有三宗宝,一个是土,一个是白腰带,一个是碗,这个是真实的,我觉得这就是不忘初心,非常的深情。这个戏一下子让人感觉升华了。包括小脚,包括他母亲追求革命的那几个过程,我觉得都是非常江西的,非常时代的。现在很多戏是瞎编的,你拿出一个情节,后来发现有13个戏的情节都跟这个一样。习主席说,创作最有效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你不扎根生活你编不出来。我个人感觉到,这些点是这部戏比较好的,这部戏基本情节建立起来了,确实建立在革命的坚强意志、对党的深厚情感上。围绕这个,人民性的焦点非常清晰了。我个人感觉尚不满足的是,前半部分有点平,后半部分全是戏。为什么这些戏能坐住?因为这些戏有情。这个母亲走进我们的时候,语言很有性格。在这边要再想下办法。典型的事件,前史,独特的命运和她的反抗精神,以及她追求理想的挫折,使她真正寻找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她的命运。这种人物的政治站位,朴素中是很高的,不是简单的。这个老太太既应有她的转化过程,又应该有政治起点,这是题材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许人物不会这样,但是这种戏剧性需要我们给她创作。起点高,情感来弥补她。牺牲,这种情感来补充她。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前面部分,像她的出身,最重要是她追求入党这块。我觉得对共产党的认识,可以与当初的初心挂钩。这个老太太的内心过程要设计好,这是非常好的平台,这个平台设计好,这个桥相对来讲就是平缓的。     为什么前面感觉到是剧本不是戏?因为它舞台感不充分,演员出来没有感觉,你能感觉到谁在唱,但不会动情,一到后面就动情了。     还有,三个人两条线,我倒不同意把肖三炮太简单化,这个人物因为他独特。就像我们对党的爱一样,他对党的恨也是很深。你现在是两个人写足了,母亲和儿子。但是他们俩矛盾的对立面,反面人物不够。肖三炮既阴险又狠毒,但他也有他真诚的,为什么恨共产党?这个人物应该再写一下。     范小宁:《碧血慈云》这个剧本,其实你们刚才没来的时候,我已经跟肖团长都交流过。这个戏的优长也是它的难点,太难写了。写了这么多年的革命历史题材,能写能用的都用尽了,不能用的那是坚决不能用。我觉得编剧能想出这样的结构,能想出这样的切入点,能表现母亲这个人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起点是在水平线之上。它表现的又是红色题材,又要与众不同,这是非常好的地方。它的结构特点,我最喜欢。辛古崽的运用,这个人物是连贯的,对这个戏有前史的作用,最后连到陈林身上。他的成长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好的运用。     我觉得没必要大动了,写成这样很不容易了。我觉得母亲入党的铺垫最不好写,哪有那么快进入一件事情,她这么快就死了,这事也发展得太快了,太一见钟情了,不好写,难点在这儿。但是现在缺的也确实是这个,一开始她因为她儿子的关系,她喜欢共产党,共产党来的以后,翻身以后她喜欢共产党,都有关系。这种铺垫一定要有,但是她的发展要有自己的升华,不能停留在跟着儿子的认识,一下子感觉到我有主人翁的状态,不能停留在这儿。入党是终身的,她还有不断的对党的认识和升华,特别是到了她快牺牲的时候,她还在对党有认识,我觉得这是不是可以持续性的发展。她自我的认识,和入党这件事情的铺垫,虽然有很大的难度,这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     后半部分,母亲去世对儿子的影响,一定要做铺垫。在狱中总她出现,最后一次出的是陈林,倒也好,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了。从母亲对陈林这个人物成长的影响,也是有好处的。母亲对党的认识,对陈林儿子的认识,到最后已经不单纯是儿子,已经有了党的认识在里面,这也是有好处的。我认为肯定要出现一次,母亲是主要人物,不能把她这条线丢了,一定要在后面出现一次,这是你们要考虑取舍的地方。     我觉得母亲跟儿子的关系,也是有发展的。母亲有发展,对儿子的认识有发展,一定要把这条线理顺。我觉得现在母亲跟儿子的戏多了一些,虽然这个结构好,但不能用得太频了。本来是个亮点的东西,太频的话,就差点意思了。     肖三炮我觉得虽然少,在京剧剧种当中,不用这种脸谱化的东西有点不合适。在当今形势下,确实还不能丰富他,也还是这个脸谱。这是第一稿,让我们已经感觉到它的层次,有了很好的可以往前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最好就是母亲秀娘的形象,她是一位普通的人,她又是个有文化的人,所以陈林的成长和出现是不偶然的,是有根据的,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儿子。不要去写陈林的父亲,到底是地主家还富农家?太麻烦了。会给这个戏到时候立在舞台上找麻烦。有些笔墨可以表现就多表现,不能表现的就拿掉算了,我就这些意见。     黄在敏:我和编剧是老朋友,他在写红色题材上面很有办法。这个戏的题材选择生逢其时,但能不能把戏做得也生逢其时呢,有一些难度。特别是结尾提到的不忘初心非常好。我觉得不忘初心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回顾这个历史,革命先烈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和牺牲,这个概念应该是非常不能让人忘记的一点。这个结局团聚的意义升华扣得比较紧。应该从这个立意往回倒,写红色题材的戏也很多,这个戏我觉得还有几个特点,和一般情况不一样。一个是它的规定情景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初期、白色恐怖时期。第二个特点写的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不是革命的领导者。其实我们的革命建立在普普通通老百姓流血牺牲的基础上。但秀娘还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是一名母亲,母亲也是这个戏的特点。这个母亲要跟前面的条件连起来,这个母亲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期井冈山的母亲。那个时候大家苦得不能再活下去了,要高举红色旗帜。这个母亲写的是生活在特定情景下的母亲,不是一般的母亲。     这个母亲很不简单,生了一个革命家的儿子,后来做了江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这四个方面是这个戏作为红色题材,和别的戏作为红色题材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地方。现在这种戏编的都差不多,这个有特殊性。在特殊性当中,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编排。在四个情景里面,这个戏切入的是后面部分,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她培育了一位革命者的领导,这一点很不容易。我看这个戏的时候,我觉得里面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处理起来导演要下点功夫。就是肖三炮用杀猪刀把秀娘两个乳房给切掉,他是有想法的。你用这个养大你的儿子,你用你的胸襟,用你的乳汁养大了一代一代革命者,我就非要把你这个根挖掉,这是有特殊性。有了这个特殊性之后,从这个上面做文章,从后面不忘初心往前倒,就不是一般的不忘初心。你要为老百姓作主,这一点是动人心魄、撕心裂肺的。这个戏里面主要写的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母亲对儿子从小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对他讲革命道理。戏的主干是母子之情,母子之情是革命,红色的母亲胸怀影响了儿子,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这个戏做出了很好的努力。但是,我觉得在这个主线上还有的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比如说刚才讲的前半截戏,入党之前这些戏,我觉得这些戏要不要一上来就写母亲怎么入党?觉悟有多高?我觉得难度相当大。她是一个正直的母亲,是一个对孩子有着这么高尚要求的母亲。为什么老提读书的问题?母亲在前半段里面她的思想,最本质的精神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精神特点是什么?这个精神特点对于陈林的影响是什么?让他读书,读书为人民作主,不太准确,这个要考虑。     后面的戏很动人,入党,分别,被捕以后的牺牲。我有一个没有想好的主意,不用在前面下功夫说你为什么入党?为了解放全人类,这个不好写。以陈林的回顾为主,现在是陈林回来以后,月圆之夜回老屋,如果他回顾的话,就不必写他为什么入党了。今天回到老屋的时候,母亲的形象一个一个闪回出来,可以是年幼写大字的那一段,也可以是永远忘不了我妈妈离开我那一瞬间。她在最严酷的时候入党,为什么她要挑起重担,这又是一出戏,贯穿到最后不忘初心,为百姓作主。如果以陈林为线,勾出他对母亲的认识,从小到他做了领导以后,对母亲不断升华的认识,母亲的形象一个一个闪现在他眼前的东西,那你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要入党?他就是要入党,而且在那个关键时我要入党,那一瞬间,就是他把命交出去了。要这样写的话,可以把前面的篇幅省略一些,可以把笔墨移向入党,移向被捕之后,像他回来,他的牺牲就可以伸开腰来写。她在这种特定情形下入党,很大的动机是她要挑起重担,要把这个动机跟儿子分别的情节融合在一起。你要写看着老百姓受苦,我要怎么怎么样,那样不动人。你可以在时空上面做一些文章,那个文章可能做得比较传统一些,现在闪回文章做得过于现代化。一般来讲,这个在京剧里头不大容易被理解。京剧的形式审美还有它的规范性,现在撬动它还得慢慢来,撬大劲以后有时候不太好理解。有几个地方闪回很漂亮,闪回和母子的情感线,和思想立意的提升,现在挂得还不是特紧密。如何通过闪回强化母亲跟儿子的立意,母亲对儿子的影响。     崔伟:他母亲说我一辈子就烧香信佛,没有人找到过穷人的希望。     黄在敏:读书那一点,秀娘也很强调,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必要做文章。因为前面一上来就写大字不太好,写状子可以考虑。实际写状子可以落在妈妈身上。她唱的不准确,对理解秀娘的戏就比较困难。我倒不建议你前面几场把入党动机写清楚,这个很难,这东西容易概念化。     按照正式的叙事方法,那个时候妈妈提出入党,也可以是回顾。人已经不在了,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听到了妈妈的呼唤声,把中间动人的场面加上。     这个以母亲的视角来写,她对辛古崽的认识,跟他对她的态度,以及她的教育。他的行为里面就有念书的事,写状子的事,这两个事对辛古崽产生什么影响?她所有的行为动作,作为母亲的高尚的精神层面和人格,这两个行为动作还不足以反映出这个特点。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必须要有一个人担担子,后面挑粮好,用得都很动人。     另外,我觉得视角是对的。肖三炮挖秀娘的乳房,这是多么狠毒的人,他要从根上挖下去。你哺乳了这些人,我就给你挖下去。这个在别人戏里头没听说过。这类戏都是打。抓完了打,打完了抓,都没打出学问来。     这个事本身可以处理得有点含义。     现在一写剧本排戏都想来一个热闹场面,其实有没有都无所谓。热开场还是冷开场都无所谓。     仲呈祥:我觉得这个本子,首先要有好的老旦,还要有个好的老生。这个戏给我的印象,写出了一个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革命母亲,因为题目很明显《碧血慈云》,中心人物应该围绕母亲。这个母亲给我的印象,在今天有独特认识价值的地方,是她培养了一个共产党重要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这不简单。因此,在我的想象里面,开场就应该介绍,遂川县六万人牺牲了一万多人,这让人感到很震惊,革命要胜利唯有牺牲多壮志。我们今天讲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这一万人中的一员,一开始就让观众震撼,是讲的这么独特的故事。开始让人看到,他跟方志敏不一样,方志敏已经深入人心了,谁都知道。在看这个剧本以前,至少我不知道这位母亲,今天我们不仅要不忘初心,还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这样的母亲形象,来给党的初心做形象化的立传。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今天抓了很多贪官污吏,就认为共产党的书记都是混蛋,要让人看到,我们的书记是很可贵的。因为现在揪了很多,造成大家不相信共产党,要么入党有企图,不是共产党的初衷。     这里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井冈山创始人,一个是革命母亲。     另外,一定不要放弃典型的细节,她是被凶残的敌人割去了两个乳房,这确实是有寓意的。你用你的乳汁培养出这样好的陈书记,我就要给你断根。从开始就要引导,这是一个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人物,你们都没有写过。不要认为我又来讲一个简单的红色故事,你们看惯的,不是这样的,我这个故事是独特的。我要讲好这样独特的中国红色故事,而且故事里面具有史诗般的意义,是讲共产党跟人民的关系。母亲是人民,而不是革命家,陈林是共产党员,一个干部。他跟他母亲的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子关系,是远远超过了母子关系的人民与共产党的关系。共产党是离不开人民的,应该讲人民是党的母亲,而不是说党颠倒过来主宰人民,这个故事是证明这一点。编剧要摆脱你所掌握的极其有限的史料,要展开你站在时代高度、对这样一位伟大母亲丰富的审美想象,要虚构。往哪儿虚构呢?我觉得刚才薛院长说的我也有感触。我看完这个本子最感动的地方是三宗宝,第一是一捧土,跟人民的关系,跟故土的关系。第二扯出一条白带子,叫你清白做人。第一不忘故土,第二做什么样的人。第三是一个瓷碗,你天天用碗吃饭的时候想到,是人民养育了你。这个母亲嫁给了一位秀才,她跟人民的关系,跟祖国跟故土的关系,因此前面要舍弃读不读书,有没有读书,统统跟这个不发生直接勾连的细节设计。这三件宝一唱出来,确实打动观众的心。现在不能说母亲入党晚,好像儿子回来了,儿子是党,她是人民普通群众。党也是植根于人民的,不仅要为人民服务,也是人民养育了你。把这个关系摆正之后,写陈林就是写母亲,就写出了一个比当年《革命家庭》里的母亲还更有独特性、更了不起的母亲。在革命最困难的20年代,母亲献身于革命,伟大母亲。书记回去的那一场戏,是毛泽东跟他讲的,我们还要把肖三炮找出来,一方面是不要忘记深仇大恨,另一方面正面讲不要忘记我们的革命初心。这样写出来,这个戏是切中了今天的要害。为什么十九大最后是那两句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街都是这八个字。我们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这八个字。我赞成大家的意见,怎么样设计时围绕这个主题,把主题凝练、凸显出来,是这样的戏。     另外,确实要清楚省京的实力,要有好演员,好导演。像薛院谈的,王书记谈的,他们几位谈的,对将来导演都很有好处。刚才崔秘书长分析这个剧本几个特色,我是很认同的,我认为说得很好。     我同意薛院说的基本框架是对的。放开一点,主要是几场戏,然后是入党,最后狱中,狱中完全可以两个时空对话。到了最后,像《红灯记》一样,就是几个人唱,唱出人的精神。最近文化部找了几个写歌词的,朱海、陈晓光,写了50首歌,都是花了大价钱,弄到浦东去、弄到深圳去表现新时代,改革开放。叫我来打分,我又不懂歌词,怎么打分?我后来就讲了一条,我的标准只有,凡是唱形象的我都打高分,唱概念的都打低分。原因很简单,我脑子里面歌词好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清凌凌的水兰格莹莹的天,全是写形象的。哪有歌词里面全是新时代、新时代,这怎么弄?唱词也是这个问题,为什么讲三宗宝好呢?全是形象。我觉得不妨把母亲写得更高一些,放开写,她就是老母亲,为革命牺牲了。而且还可以写她出生于富裕家庭,嫁给一位秀才,老母亲是有文化的。是懂得讲仁爱、重诚信。懂得通过奋斗,通过斗争争取幸福、赢得人生的。老百姓写得文气一点,没有什么坏处。因为过去都是写得苦大仇深的,我写一个有文化的,没什么不行。而且没有这样的母亲,也培养不出这样的陈书记。     我相信江西京剧团,可以靠这个戏打一个翻身仗,把演员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     山东那个陈厅长,他研究黑格尔,他写了《大河开凌》,第一本《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出来之后,一名革命者带到山东去。这个多难写,结果他编出一个故事写了出来。《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精神,造反,也是很难写的。我现在发现这种很难啃的硬骨头,都要由有文化的编剧来编。只会一点偷点编剧技巧的人是不行的,他缺乏历史深邃的眼光,缺乏哲学的意识来把握题材。现在编剧里面太多人擅长习近平讲的前半句话,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桠上跳跃鸣叫,但都不擅长像雄鹰一样在高空翱翔俯视。今天这个戏写好了,也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只不过没有直接的讲解。我觉得应该增强自信,精心修改,精心打造。书记也来了,两个团长也来了,还怕做不好。我觉得我们的刊物也可以支持支持。如果国家艺术基金把我等人去评,我们都评通过。     崔伟:谢谢各位老师,大家对这个题材都是见仁见智,我觉得都是充满责任心,对这个题材高度肯定,认真的评价,都讲得非常好。其他话我不多说了。     仲呈祥:刚开始画外音,至少江西的观众看了之后知道这是我们江西省第一任书记家里的故事。我们革命根据地看了多少的红色故事,但不知道这个事。     崔伟:下面的工作就是江西同志负责,我们充满期待,咱们真得要对得起人民。     肖樟根:今天非常激动,也非常荣幸请到全国的剧作家、评论家,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江西省京剧团1968年建团至今,像今天这么高规格的研讨会还是第一次。为此,向大家表个态,感谢!江西省京剧团这些年一直比较困难,十八大以后,国家重视,我们这个班子,想通过创作优秀的剧目打一个翻身仗。今天的研讨会我们格外重视,刚才听了各位专家老师既专业又富有务实精神的极其重要的点评,听了之后我们内心非常的震撼,我们下一步就要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带回去,认真整理,为下一步创作做好各项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肯定会得到升华,会锦上添花、大放异彩,我要们尽快把它搬上舞台,这还需要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再次谢谢大家!     崔伟:谢谢肖书记,我们跟你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帮忙的,我们全力支持,江西真的非常不容易。
2018-05-21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