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栾凯深度解读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高擎精神旗帜,勇攀艺术高峰
       2024年1月26日至29日,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在南昌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次亮相,取得巨大成功。这场演出不仅创造了多个江西舞台艺术的历史纪录,而且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反响热烈。4月16日至17日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登陆北京中央歌剧院晋京汇报演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备受首都青年观众的推崇,更是创造了开票6分钟门票销售一空的佳绩。《八一起义》是国内戏剧舞台上第一部以“八一”为题材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也是继《沂蒙山》和《同心结》之后,成为我创作的第三部民族歌剧。作为这部剧的作曲家,我对过去一年的创作充满感慨,借这篇文章分享一下我的音乐创作体会和心得。 灵感之源泉:创作的起点        八一起义,又称“八一南昌起义”或“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首次发动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事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端。在庆祝建军百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江西省创排这样一部史诗品质的作品,为中国革命历史和建军历程增添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3年初,江西省歌舞剧院邀请我为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出品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担任作曲,旨在为即将到来的建军百年献上一份厚礼。为确保一流的精品剧作,江西省组建了一支强大的主创团队,包括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和岩奇、指挥王燕、制作人杜欢、舞美设计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陈同勋、音响设计宋多多,副导演史记以及造型设计师方绪玲等国内顶尖艺术家。演员阵容更是聚集了由石倚洁、王丽达、杨小勇领衔的国内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以及高鹏、黄训国、赵一峦、吴梦雪等国内中青年歌唱家组成的强大阵容。这部歌剧的主创团队(作曲、编剧、导演)均由军人构成,同样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原班人马。旨在通过动人的音乐、精彩的舞台表现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展现建军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这是一部向“八一南昌起义”英雄致以崇高敬意的作品,也是向伟大的“八一精神”致以崇高敬意的作品。        为了积极筹备,主创团队在2023年3月5日首次踏足这座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英雄城市南昌,进行现地采风。团队成员参观了江西大旅社、贺龙指挥部、叶挺指挥部、朱德故居等重要事件发生地,进一步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深入挖掘起义前后的社会背景、人物心理以及当时的政治氛围。通过采风,主创团队深刻了解到八一起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宣示。起义中涌动的革命热情,让人们对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起义不仅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有力回击,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捍卫正义的表现。采风对后期整体音乐风格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音乐的创作基本是在剧本创意搭建后进入的,从3月27日开始至10月中旬完成第一稿创作,历时整整8个月。随后又进行了3个月配器、磨合、调整、录音和演员坐排、乐队排练等环节,一直持续到2024年1月26日首演。在这期间,所有剧组成员齐心协力,本着攀登艺术高峰、不断超越自我的初心,致力于将音乐与文本相共融,注重呈现历史的史诗性与人物性格的深度表达。大家形成目标共识:打造一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引人入胜的舞台艺术精品! 风格与全貌:音乐的语言        歌剧音乐创作,关键在于运用准确的音乐语言,精准捕捉生动的音乐形象。        (一)角色音乐风格的设计        《八一起义》是一部红色题材歌剧,更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剧中出现众多领袖将帅,战争场面宏大,叙事气氛浓烈,会议场面扣人心弦,男性角色扮演引人注目。这决定了整体音乐风格应该具备宏大庄严、英雄史诗、战斗紧张的特质。全剧弥漫着对正义的坚守和理想信仰的深切表达。        在角色音乐风格的设计上,我强调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和历史背景。尽管八一起义发生在江西南昌,但许多参与起义的领袖和将帅并非江西本地人,例如,剧中的周恩来、毛泽东、贺龙、叶挺以及两位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芸也非江西籍,他们的性格、出身、历史背景以及受教育都各异,因此在这些角色身上统一运用江西风格是不合适的。        所以,在设计每个人物音乐风格时,我更强调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当我们聆听毛泽东第一次亮相演唱《枪杆子,命根子》及贺龙、景芸在演唱《我找到了当家人》和《我要枪》时,音乐中蕴含着浓郁的湖南地域风情;在周恩来演唱《我在等待这一刻》、邓颖超演唱《每次相见都是别离》以及二重唱《相伴一生》时,音乐则带有深厚的正歌剧和音乐剧的风格——每个人物清晰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身份。        (二)江西音乐风格的运用        如何在剧中运用江西风格?这是两个多小时音乐创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创作《八一起义》之前,我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江西民歌。我深入研究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下)中的赣中、赣东北、赣西北、赣西、赣南民歌,总计1262首。在这些民歌中,我精选出了近30首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并在《八一起义》中进行了融汇和运用。        剧中共创作了2首带有江西风格的唱段,并广泛使用。唱段之一是在四场曲目9《甘棠湖上歌儿飞》,这是一首女声领唱与合唱的作品,共出现两次。我运用了赣南民歌中大家熟悉的“啊呀来”的素材,展现了宣传队员湖中荡舟的生动形象。这首唱段旋律动听,极具画面感,充满了浓厚的江西色彩。另一首是七场曲目15《支前歌》,这也是一首领唱与合唱的作品。我运用了江西民歌《布谷歌》的素材,歌曲充满了欢快和喜庆的氛围,展现了热情的南昌百姓热烈支前的生动场景。同时,这一素材在十二场曲目39《南昌起义歌》(混声合唱)中也得以重复使用。这2首充满江西风格的唱段瞬间将观众带回到了1927年的江西南昌,呈现出浓郁的赣都地域特色。        (三)角色声部的设置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一部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共融合了43个独立音乐段落,包括引人入胜的序曲、生动的舞蹈音乐以及41个情感丰富的唱段。作品还巧妙地融入了超过10段的衔接音乐和情绪音乐,使整个剧情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总的音乐创作时长超过了120分钟,展现了从独唱到对唱、重唱、合唱,再到领唱与合唱,以及民族器乐和交响乐等多种音乐形式,体现了音乐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在角色声部的设置上,剧中的人物设定覆盖了歌剧中男女各个声部,以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声音特色。其中,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角色以男高音呈现,贺龙、朱德、张国焘扮演的角色为男中音,彭湃、邓中夏为男中低音,叶挺、恽代英则是男低音,而邓颖超和景芸的角色则以女高音演绎,支前大娘为女中音等。这样的声部分配不仅展现了角色的个性特征,也为歌剧增添了更多层次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男声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到六重唱等多种组合唱法随处可见,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还深化了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戏剧空间,从而增强了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张力。这使《八一起义》不仅是一部音乐性极强的民族歌剧,也是一部情感表达丰富、戏剧冲突深刻的艺术作品。 核心之铸造:人物与唱段        (一)塑造核心人物        歌剧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对核心人物的深刻刻画与核心唱段的精心打磨。优秀的歌剧作品,除了拥有动听且感人的音乐,还必须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独特的视角和准确的情感表达。目前,不少歌剧作品存在人物描绘缺乏特色、音乐风格雷同等问题,这些作品往往缺乏生动鲜明的个性和对比,即便技术手段高超,也无法完全符合人物形象和气质,造成了剧作与人物形象之间“两张皮”的现象。        周恩来不仅是“八一起义”的中心人物,更是整部歌剧的灵魂。在剧中,周恩来的唱段多达14段,包括独唱、重唱、领唱和合唱,他无疑是全剧的主角。因此,成功塑造周恩来的音乐形象成为全剧成败的关键。除周恩来外,贺龙和毛泽东在剧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三位核心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在咏叹调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为了全剧的支柱。        此外,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芸在剧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在戏剧张力和情感表达上,特别是景芸在牺牲前的唱段,更加引人注目。在声部分配上,周恩来和毛泽东分别定位为美声抒情男高音和民族抒情男高音,贺龙定位为抒情男中音,邓颖超定位为抒情女高音,景芸则定位为民族女高音——这样的分配不仅符合各自人物的背景和气质,也有助于更生动地呈现角色形象,加深剧作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        (二)打造核心唱段        1.确立核心人物并为其设计核心唱段是创作一部成功戏剧的关键。特别是在突出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上,周恩来共有三段核心咏叹调,这三段不仅是对其人物性格和经历的深刻展现,也是整部剧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段核心唱段,曲35《我在等待这一刻》(谱例1),通过周恩来在“八一起义”前夕的心境描绘,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胜利的坚决期望。这段咏叹调不仅体现了周恩来内心的深刻思考,也为剧情的发展铺垫了关键背景。        第二段核心唱段,曲11《相伴一生》(谱例2),则是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二重唱。这段唱段不仅是对他们深厚爱情的歌颂,也展现了在革命岁月中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增添了整部剧作的情感厚度。        第三段核心唱段,曲22《往事重现》(谱例3),则回顾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历史事件。这段咏叹调通过对过去惨烈历史的回顾,不仅展示了周恩来的历史见证者角色,也以极具戏剧冲击力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革命历程的艰难与残酷。        这三段核心唱段紧密相连,不仅凸显了周恩来作为主要角色的多面性和深度,也为整个剧作提供了情感和历史的丰富层次,使其成为一个立体、生动且深具感染力的戏剧作品。        2.在这部作品中,贺龙的两段咏叹调尤为引人注目,分别出现在第27曲目《我的入党志愿书》和第17曲目《我找到了当家人》。特别是在《我的入党志愿书》(谱例4)中,贺龙表达了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切愿望和深厚情感,这段表演充满感情且令人动容。这两段咏叹调均展示了男中音在声音表现和情感表达上的卓越能力。        3.女性角色邓颖超和景云的唱段同样值得称赞。邓颖超在第10曲目的唱段《每次见面都是别离》(谱例5)中,将深情与坚韧完美融合,其唱腔中既有不舍之情,又不失坚定之意,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与周恩来合唱的《相伴一生》堪比《沂蒙山》中的经典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自推出以来便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景芸在第5曲目的《我要枪》和第37曲目的《雷火中的笑容》(谱例6)中,同样展现了民族女高音的挑战性和魅力。        4.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毛泽东在第40曲目的咏叹调《光明的前程》(谱例7)和陈延年在第26曲目的咏叹调《拿起枪,去战斗》(谱例8),均为男高音领域中难得的精彩表现。这些唱段不仅在技巧上表现卓越,更在情感传达和艺术表现上达到高峰,共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亮点和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 创新之光芒:音乐的特色        本剧音乐创作的特色和亮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创作遵循民族歌剧《沂蒙山》和《同心结》的核心模式,即以音乐为核心。首先着重创作核心咏叹调,然后展开主要唱段的创作,最终完善功能性唱段。我特别重视核心唱段的创作,坚信一部歌剧的核心唱段如果能够深入人心,该剧目便能历久弥新。在深入研究剧本并经过周密思考后,我制定了音乐创作目录,其中包括了周恩来的《等待这一刻》、贺龙的《我的入党志愿书》和景芸的《雷火中的笑容》等重要唱段。        2.大量运用合唱以呈现歌剧中的波澜壮阔场景和史诗般的舞台效果。在《八一起义》中,合唱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剧中的表现形式,而且加强了剧的宏大叙事和英雄史诗感。全剧共有14首合唱唱段,包括《怒火在风雨中燃烧》《甘棠湖上歌儿飞》《按时起义》等。这些合唱作品不仅具有戏剧性和专业性,还包括许多优秀的群众合唱作品,如《党的队伍向前方》和《南昌起义歌》。其中混声合唱《党的队伍向前方》表现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永远听党话,始终跟党走的军队本色。男声合唱《按时起义》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戏剧矛盾冲突,现场的效果非常震撼,给观众带来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感受。相信随着时间和大众的检验,这些优秀的作品必将在神州大地响彻,在历史与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3.剧中广泛使用男重唱段。由于《八一起义》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剧目,剧中出现了大量人物和戏剧性的对话(大量开会场景),共有九段重唱,包括《约定》(毛泽东与周恩来)和《我们早已迫不及待》(李立三、谭平山等)。这些重唱段落在推进剧情、营造氛围和丰富演唱形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采用多主线贯穿式创作。《八一起义》的音乐创作中,四条主线穿插全剧,包括“等待这一刻”主题、“起义”主题、“约定”主题和“爱情”主题等。这些主题不仅以歌唱形式出现,也以器乐或背景音乐的方式贯穿整部剧目,实现了音乐上的高度统一。        在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音乐构成中,四条主题线索精妙贯穿,共同构筑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首先,周恩来的“等待这一刻”主题线作为核心动机,穿插于《序曲》、幕间曲、《我在等待这一刻》《生命的旗帜》及谢幕曲等关键部分,成为串联全剧的精神脉络。其次,“起义”主题线以男声合唱《按时起义》为基础,通过《序曲》、九场曲28《按时起义》、十二场曲36《冲锋冲锋》三次的出现和变奏以及多次衔接音乐的铺垫,不仅营造了悬念与紧张感,更生动塑造了起义军官兵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此外,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约定”线索贯穿于剧中关键时刻,如二场曲4《约定》,八场曲24《约定2》的激烈争论之后,以及十一场曲34《约定3》的关键决策时刻,展现了两位革命领袖深厚的战友情谊与坚定的革命决心。最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线索通过三场曲11的二重唱《相伴一生》以及8场曲21和11场曲33的两次再现,为全剧增添了温情与浪漫的元素。        这四条主题线索不仅在剧中歌曲中显现,还以器乐形式或背景音乐出现在幕间和过渡段落,进一步加强了全剧的音乐统一性和深度。 经验与展望:前行的脚步        (一)心得体会        歌剧的音乐创作是一项极为复杂且要求极高的艺术创作过程。它不仅涉及音乐创作本身的技巧和美学,还需要深刻理解戏剧文本、角色特性,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歌剧音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巧妙地将音乐与戏剧元素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名作曲家,在歌剧的音乐创作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角色塑造与声部设置:根据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状态以及剧情需要,创作相应风格和情感色彩的音乐。同时,考虑每个角色的声部(如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等),为他们创作合适的旋律和音域。        2.音乐与文本的融合:歌剧音乐不仅要美妙动听,更要能够准确传达剧本的文本意义,加强戏剧的表现力。这就要求作曲家在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与歌剧的文本紧密结合。        3.场景与氛围的营造: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描绘不同的场景,营造相应的氛围。例如,柔和的旋律可能用于表现浪漫情景,而紧张的节奏和不和谐的和声可能用于战争或冲突场景。        4.整体结构与布局:一个成功的歌剧还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音乐布局。这包括安排好独唱、重唱、合唱等不同音乐形式的出现顺序和比重,以及整个歌剧的起伏和高潮的安排。        5.配合舞台表演:音乐需要与演员的表演、舞台设计、灯光和服装等元素协调一致,共同构建歌剧的艺术世界。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与导演、编剧、声乐家等其他创作团队成员紧密合作,以确保音乐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整个歌剧的艺术效果。总之,歌剧音乐创作是一门高度集成的艺术,它要求作曲家不仅拥有扎实的音乐技巧,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二)奋进中的展望        在当代中国,文艺作品不仅承载着审美价值,更担负着传递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创排正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倡导文艺工作者承担起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责任。这一思想对当代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即作品不仅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应展现出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和广泛的群众吸引力。《八一起义》在创排过程中深刻融入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通过歌剧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深刻的人物性格,还巧妙地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既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又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八一起义》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深刻地诠释和传达了“建军精神”和“八一精神”,为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发扬开辟了全新的路径。这不仅凸显了文艺作品在精神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在艺术创新和文化自信方面迈出的新步伐。通过对《八一起义》的精心创作与演绎,中国民族歌剧不仅在传递精神价值、追求艺术卓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同时也为庆祝人民军队成立百年贡献了一件文化瑰宝。《八一起义》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创新实践,更是一次精神上的传承与发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继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绩。回顾中国歌剧走过的百年历程,感受到了肩膀上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我们有恒心、有信心,在艺术创作的征程中高擎精神旗帜,不断向着艺术高峰迈进,为繁荣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尽自己一份力量。
2024-06-12
查看详情
作曲家莫凡深度解读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真诚讴歌 热情礼赞
       富有动感节奏和变幻和声的序曲音乐响起,风雨如磐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场景重现,乌云密布,海关的大钟上洒满鲜血,被捕的共产党人披枷戴锁,挣扎在泥潭。此时,沉重的合唱响起:“冷风呼号暴雨浇,血流干,头颅抛,交出枪的那一刻,共产党成待宰羊羔……”这样的场景、这样凄厉的呐喊,不由让笔者内心震颤、沉思凝噎。剧中,扮演周恩来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高亢激越的歌声,瞬间击中了观众的心,大家一起热烈鼓掌。这就是歌剧《八一起义》北京演出几分钟之内的反响。接下来,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群情激昂、掌声如潮。        歌剧《八一起义》有16位主创人员、24位角色演员、117位合唱队员、49位舞蹈演员、89位乐队演奏员、93位舞台工作人员,如此浩浩荡荡300多人的演出团队通力合作,奉献的不仅仅是一部戏,更是江西歌剧人的一片赤诚和挚爱。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歌剧《八一起义》制作人、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男高音歌唱家杜欢,为了歌剧理想,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功不可没。        知名导演黄定山领衔的主创团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对全剧作了认真仔细地修改打磨,尤其是下半场,戏剧更饱满、人物更鲜活,结尾处经过删减,显得更精练了。据说全剧时长压缩了半小时,大大小小经过21次修改,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需要多方求证和确定。主创团队严谨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和黄定山多年合作的舞美设计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反复研究、精益求精,为高品质的舞台呈现提供了保证。        当然,一部歌剧的一度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实力不俗的词作家王晓岭为该剧奉献了精雕细琢的剧诗,如剧中邓颖超的咏叹调《每次见面都是别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二重唱《相伴一生》、周恩来的咏叹调《往事重现》《我在等待这一刻》等,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作曲栾凯的音乐很受观众喜爱,他坚持用歌谣体、分节歌的表现手法,把厚重的历史叙事转化为易于被当代观众接受的歌唱。他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养分,谱写了诸如剧中毛泽东演唱的有湖南花鼓戏韵味的唱段《枪杆子,命根子》,令人顿感亲切、朴实;剧中贺龙、叶剑英、叶挺三重唱《小鱼吃大鱼》,诙谐幽默,独具江西民歌风韵。而男声合唱《按时起义》,则干脆利落、斩钉截铁,有部队歌曲的风骨。        剧中,笔者很喜欢毛泽东和周恩来在长江边会面的那场戏,体现了剧作家巧妙的构思,一曲《约定》贯穿全剧,成为思想灵魂的闪光点。        剧作家还设置了一对青年男女——景芸和哑巴的爱情,非常独特。景芸从一个复仇心切的湘妹子,成长为冲锋陷阵的战士,最后在激烈的南昌起义战斗中,接过倒地牺牲的哑巴的炸药包,冲向敌人阵地,拉燃导火索,英勇献身。栾凯为景芸写的两首戏剧性很强的咏叹调《我要枪》和《雷火中的笑容》,都被民族女高音吴梦雪演唱得荡气回肠。而扮演哑巴的舞蹈演员郭天亮,在“修桥”一段里,也发挥得十分出色。        这部戏的演员阵容强大,这也是吸引观众涌进剧场看歌剧的原因之一。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这部歌剧中有四段咏叹调的演唱,还有不少重唱,他都完成得很好,其声音的密度、亮度以及咬字的清晰度、情感表达的尺度,都令人叹服。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完成了两段音域宽广、情感丰富的咏叹调,也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在剧中只有一段咏叹调的男高音黄训国、男中音赵一峦,同样展现了过硬的唱功。值得一提的还有男中音王尊强,把一个反派角色赵福生表现得生动鲜活。        演出中,新成立两年的南昌交响乐团在中央歌剧院良好的声场环境里展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而合唱演员的声音年轻、热情奔放、富有朝气,和那个时代的人物非常契合,很有感染力。参与演出的舞蹈队也表现出色,“修桥”“按时起义”两段舞蹈,颇具军人英姿,看了很是令人振奋。        一部表现英雄城光荣历史的歌剧,用其真诚的讴歌,得到当今年轻人热情的礼赞,这就是《八一起义》掀起的一波热潮。据悉,该剧吸纳了江西省、南昌市很多年轻声乐演员加盟。继1月首演后,该剧迄今已演出几十场,据说今后还会推出定点演出,让更多到南昌的游客有机会看到这部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歌剧。笔者真是为此感到高兴,当年曾感叹“做歌剧太难”的江西省歌舞剧院,现在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部戏盘活了一个剧院,一部戏引来了一群人才。在专家研讨会上,各路专家踊跃发言,一致给予该剧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修改提高的建议。大家希望剧组继续深耕、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在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之际,奉献出完美的歌剧,致敬革命先驱,真诚地讴歌,热情地礼赞!
2024-06-12
查看详情
物承天工传佳意,文化自信谱华章 ——舞台剧《天工开物》的美学意蕴和艺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古色江西秀天下,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蕴藏着无数文艺创新的瑰宝,无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待着文艺工作者们挖掘和书写。   在贺信发布一周年之际,2024年首演的舞台剧《天工开物》从宋应星的人生和著述出发,缓缓铺陈,向广大观众交出了一份入情入心的江西答卷,它作为“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的开篇力作,集中展现了立意、技艺与美学的江西风范。 立意高远,探寻华夏科技之光   舞台剧《天工开物》以宋应星的生命历程和著书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科技之光”。第一幕《赶考》诗意地描画了宋应星及兄长宋应昇、挚友涂绍煃在赶考路上的所见所闻,在一众循规蹈矩的举子之中,绿衣少年宋应星被劳动人民耕种(《乃粒》)、酿酒(《曲糵》)的场景深深吸引,感叹于人工之巧、造物之精,“天工开物”的种子从此在少年心中萌芽。第二幕《大考》在紧张的鼓点中展开,四十五载之间,六次京城会试,宋应星次次落榜,页页圣贤之书如同樊篱,唯有亲情是其中的一抹亮色。第三幕《著书》则逐渐进入到舞台剧的高潮,手掌、牛羊、脚步、麦浪,守拙归乡的宋应星在乡野、田亩、工坊“见了新的天地”,将满腔壮志倾注于为百姓立言之中,终成皇皇巨著。第四幕《山河》写乱世之悲,兄长、挚友以身殉国,百姓流离失所,《天工开物》却远渡重洋,深刻地影响着欧亚各国的科学界。   《天工开物》是导演陆川创意并执导的第一部舞台剧作品,他在言及创作初衷时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即“科学精神”“民族自信”,此种创作立意在作品之中复现,构成了交响乐般的华美篇章。面对着“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质询,宋应星的回答振聋发聩:“此书与你我有关”,百姓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此书与我们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这一点上看,《天工开物》创作团队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呈现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 万象更新,寻觅传统意蕴之美   在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之中,“象”始终是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绘画讲物象,诗歌讲意象,在舞剧《天工开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更为圆融立体的世界——那是由物象、意象相互融合而生成的磅礴气象。   物象集中体现于布景和道具的装置之美,陆川导演的“镜头感”在舞台上同样展露无余。在《天工开物》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对比是在第二幕、第四幕出现的巨幅书页,通过其上文字的变化和其自身的推移,极具张力的隐喻空间被建构出来。在第二幕中,书页上尽是圣贤之道,多少举子皓首穷经,只为考取功名,在第四幕中,书页上的文字已是《天工开物》,形成了顶天立地的中华科技篇章。另外一组对比是阶梯,第二幕中,阶梯上面的文字是“父子兄弟”“君臣上下”,与科举的氛围相互呼应。而到了第三幕中,四块高低各异的青砖阶梯,时而聚拢成为旋转的风车,时而拼合在一起构成峭壁与天梯,象征着宋应星以己之笔记录科技高峰。   意象则是连结整部舞台剧的精神脉络,往往有“象在言外,言在意外”的境界。正如舞台剧《天工开物》的序言所写到的:“笔为媒,书为介,牵四百载之缘”,“笔”这一在中华文化之中存在无限阐释空间的核心意象,牵系着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在舞台剧的最初,老年宋应星把一只秃笔插在了青年宋应星的发髻上,青年宋应星握着这支笔,走向科举之路,最终选择著书立说,在舞台剧的最后,青年向老者施以一礼,随后把笔交还给年老的自己。许诺、责任、文脉、时空,舞台剧《天工开物》以笔为媒,让故事自如地穿梭于物与精神之间。   由物象、意象构成的磅礴气象为舞台剧提供了无数“高光时刻”:帷幕上的光影构成了绣娘的丝线,飘落的白纸与红光、箭矢共同塑造出悲凉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幕的结末,百姓怀抱粮食和农具,从剧场的后方走向观众、走上舞台,走到主人公的身旁,此时,磅礴气象与思想精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达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创新引领,探索赣鄱文艺之路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涵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舞台剧《天工开物》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之美、装置之美、工匠之美、大地之美、情怀之美、智慧之美,也可以感受到融合时代风格的“明制美学”与“阳刚之美”的同频共振。“大、简、巧”的服饰妆容、布景氛围、舞蹈动作,无一不展示着创作者、表演者的审美意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起到审美引领的作用,舞台剧《天工开物》在创作上聚焦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以文化实践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奏响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江西人文、风情之美也是舞台剧《天工开物》美学风格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恋地情结”成为了强势的艺术生产源泉,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东北文艺复兴”“新南方写作”,还是艺术作品《繁花》《我的阿勒泰》,都构建了人与地相互塑造的世界,表现了人与地的亲昵关系。《天工开物》聚焦于一地一人一书,用小切口、微视角呈现了大气魄、大情怀。   此外,舞台剧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模式同样值得借鉴。在江西艺术中心,依托舞台剧形成的“天工大集”成为了观剧打卡点,许多观众在“天工开物,江西骄傲”处合影留念。在网络平台上,“看完真的有被震撼到”等网友评论映入眼帘,从中亦可窥见文艺作品和相关产业融合共生的时代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舞台剧《天工开物》在江西首演圆满落幕之日,恰逢讲话一周年之时,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和守正创新的谐美之路。相信在《天工开物》全国巡演之时,更多观众会被其中的神思与气韵打动,共同感受跨越四百年的中华文脉与科学精神,共赏“影响世界的江西”。 作者:谢雨新
2024-06-08
查看详情
光影交织舞天功,一生一事开万物——评“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之舞剧《天工开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由江西文演集团推出的“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之舞剧《天工开物》在江西艺术中心上演。舞剧源自明代江西科学家宋应星的同名著作,通过导演团队跨越时空的艺术演绎,以舞叙事,以舞释文,用当代舞蹈语言将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天工美学活化呈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这是江西文演集团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视察江西讲话精神的生动艺术创作实践。整部剧是一场蕴含中国传统美学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艺术盛宴,也是一场关于工艺与科技的全新表达与共鸣。《天工开物》这部舞剧不仅为书写文化江西完成一份高质量答卷,也为宣传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贡献了江西的文艺力量。 一、优化舞台形式表达,打造视听意境营构之美 《天工开物》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离不开其精湛的艺术制作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舞剧共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交代了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缘源。宋应星历经六次科考落榜,却痴迷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他通过对明朝中叶以前的科学技术工艺进行完整的考察梳理,记录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深入研究实学,著成了利家国、利社会、利百姓的“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此书后来传播到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地,影响中国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 重组中华文化视觉符号,演绎新中式舞台美学。主创团队充分挖掘传统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形式中的符号元素,将视觉符号优化重组,通过光影变化、色彩对比等视觉感官层面的体验进行了现代式演绎。舞剧第一幕《赶考》众举子考场中以桌为伍演绎奋笔疾书的科考场景,考官的红袍官服与学子灰白布衣呈现出鲜明的身份和阶级对比,又烘托了紧张的氛围。作曲致力于听觉符号的优化,从富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中择取声音符号进行重新编曲,利用现代舞台手段将其演绎成为与视听艺术相结合的舞剧作品。 虚实相生的舞台表意,悠远绵长的文化意象。舞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舞台审美。从这一传世巨著出发,以表演者灵动的舞姿、四季流转的舞美转场刻画古人生产劳作的生活场景,加之箫声与笛的配合,随着舞台灯光淡入淡出,朦胧氤氲的烟雾配以瀑布似的流动布景,渲染出韵味十足、浓淡有致的“气韵生动”之境,情景交融。舞台实景与虚拟影像的融合发展,扩充了舞剧布景的表现空间,也为虚实相生的意境展现奠定了基础,显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动探索。 二、舞影互渗传文达意,叙事重构再现科技巨著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舞剧之中也充分体现出了伟大的创新精神。总导演陆川身兼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的不同身份,他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缝隙中能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孜孜以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实为难能可贵。 作为陆川执导的首部舞剧,通过融合舞台、影像、科技等元素,以舞台空间景别还原书影,表现书的内容,不仅生动展示明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魅力,也丰富呈现宋应星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他说:“江西人杰地灵,当我们在江西寻访名人题材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了解到宋应星之后,想做一部关于这方面故事的想法就再也挥之不去了。”他抓住宋应星的形象,突出‘情’这一表达核心,保留最少的叙事获得充分的抒情篇幅,独特的叙事视角表述使舞剧更加震撼和深入人心。当代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和时空观念交融探索,电影叙事美学与舞蹈美学圆润相融,在舞剧中共同追求一种新的叙事结构形式,超越了形式外在于内容的尴尬境地,完成了舞蹈影像与舞剧艺术水准的准确提升,从人物到群像,再到对人性和传统文化的精确传达,层层递进,陆川始终不放弃自己在作品中叙述视角的突破。 三、凝神聚气书写时代,继往开来坚守传统文化 重农固本是中华民族的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古有《天工开物》,今有“超级水稻”。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中稻香飘逸的原野上,袁隆平与宋应星跨时空相遇,传承工艺传统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和用一粒种子造福世界的现代科学家袁隆平,他们都是心怀梦想的人。学童们一起诵读:“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一瞬间的相逢,是历史延续的必然。一代代人殚精竭虑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正是为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读书人心怀天下,读书与功名无关!”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价值观。宋应星做到了,袁隆平也做到了。文学家尊称宋应星为“奉新明儒,田间老人。”宋应星是,袁隆平也是。他们像土地一样平凡,也像土地一样伟大。“禾下乘凉梦,天下富足事”是两位相隔四百多年的中国科学家心中共同的梦想。千百年来,中国科学家们一直在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科学梦想——发展科学、利益民生、造福人类、促进文明。 中华民族有浩如烟海的科技典籍,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这类科技著作像一个个科技坐标,既构建了璀璨的中华科技文明,又在文化交流中远播海外,造福人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发展了“开物”的思想,通过人的努力奋斗使万物升值,也是中国人朴素的唯物观的体现。一部《天工开物》,凝结了人与自然的思想实践,遵自然天工,循人力开物。 导演陆川说,《天工开物》反映的不只是一本书、一个人,更是一个时代。希望通过舞台剧这种形式,让世界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关注到这个题材、这个故事,让他们获得更强有力的目标和力量。舞剧《天工开物》中倡导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将继续开展更具深度、更广领域的跨界联动,践行传承天工文化、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推动江西艺术、江西文化走向世界。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舞台上,《天工开物》以舞蹈形式展现了对江西文化的巧妙破题,用当代审美回应了古籍背后的匠心传承与创意涌动,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全新成果,以“明制美学”的舞台呈现科技之美、装置之美、工匠之美、大地之美,体现中华民族秉持“天工”与“开物”的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中国科技根基、科技自信的民族精神,彰显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理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舞剧《天工开物》站位高远、立意深远,新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意识赋予了传统文艺手法以新的舞台空间表达和人物叙事呈现,对中华传统技艺、工艺文化进行了当代化阐释,体现出具有江西历史底蕴、中华美学风格的艺术品格。 (作者:董超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孙晴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2024-06-07
查看详情
开枪!黑暗将被冲破 ——观歌剧《八一起义》北京首演有感
歌剧《八一起义》剧照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多年以来,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已有不少成功范例。江西这片红色土地结出的最新成果,歌剧《八一起义》自今年1月在赣江之畔首演之后,近日又在中央歌剧院荣耀登场。本文借剧中开枪发令的周恩来一句唱词点明标题。自去年秋天获悉《八一起义》这部戏正在创作,笔者就一直在等待,终于等到今年初春时节现场观赏。该剧总导演黄定山告知笔者,全剧创作时间前后三个月,精加工细打磨,总共改动调整二十余处。笔者未看初版首演,因此无从对照比较。单就该剧北京首演,谈些个人体验观感。   歌剧《八一起义》集结黄定山导演、王晓岭编剧、栾凯作曲的“金三角”组合原创班底,如定海神针般拉高期望值,艺术品格品相品质皆有加持保证。石倚洁、王丽达、杨小勇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联袂领衔,“品牌效应”拉升号召力扩大影响力。南昌初版首演的热度已有所耳闻,北京新版首演的火爆更超乎想象。   歌剧舞台上,通常是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很少见战火烽烟枪林弹雨。歌剧《八一起义》这部戏的核心: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全剧打破分幕分场的常规结构,以《序》《尾》和十二个无题章节组合而成,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写到八一南昌起义,仅仅三个多月时间、穿越沪鄂赣多地空间,形形色色的人、大大小小的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毫无疑问,这部大戏是一部群戏,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角色多达二十余人。虽为群戏也非笔墨均沾,重要人物周恩来、毛泽东、贺龙、朱德四位连同其他人,所有角色塑造,无不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主创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放在背景,而景芸“偷枪”“要枪”则是正面铺垫。陈延年等英烈牺牲的插入场景,看似有点“跳”戏,实则也是点明与升华全剧的核心主题:枪杆子是命根子,党必须掌握枪、指挥枪!南昌起义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这部戏虽说从头到尾生死交锋冲撞对峙,弥散出浓烈的火药味,但编剧从中拉出两条爱情线贯穿始终,洋溢着清新的人情味。蓦然回首,在近百年之前,我们尊崇的伟人,他们志向高远信仰坚定,爱祖国、爱人民,可敬可佩。他们也同为一群青春风华的热血青年,满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深深眷恋着自己的心上人,可亲可爱。两条爱情线的处理得特别好,《相伴一生》是一对革命伴侣志同道合的誓言。景芸和“哑巴”的懵懂之恋仅仅点到为止,并未过多渲染。“一壶水只为一人尝,甜!”这是多么动人心弦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   栾凯创作的音乐让剧中人一个个灵动、生动起来,他为主要角色谱写的独唱、对唱、重唱,一人一格,声腔各异,大都别具风范,颇有神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的《拿什么拯救苦难同胞》《我在等待这一刻》等咏叹调,音乐流动的旋律不单优美悦耳,且“言为心声”,全都融入人物的心境与情绪里。贺龙的《我的入党志愿书》,A段是真挚诚恳的表态, B段是坚定不移的信念,从深沉朴实到激情昂扬,音乐脉络清晰明畅情理合度。《约定》这首男声二重唱每一次出现,精神力量都在不断得以深化。男声三重唱《小鱼吃大鱼》幽默诙谐,意趣盎然,表现出革命者的智慧机敏与豁达自信。   在歌剧音乐上,栾凯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全剧声乐演唱40首选曲,可以说每首都可听、好听、动听,但总感觉进行曲风的歌段,相对频繁密集。这也许是作曲家有意而为之。《八一起义》毕竟是写人民军队的孕育和诞生,用宫、徴、羽调式进行曲的节奏形态作为贯穿始终的动机和主题,突出紧张急迫的情绪与心理、强化节律态势的张力与动力,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毫无问题。某一角色或某些角色,同一种情绪都唱同一种腔调,或许也应考虑做些变化和对比。   总的来说,作曲家为《八一起义》奠定了雄壮坚毅、恢弘磅礴的基调,在激情燃烧热血偾张中,穿插其间的爱情和女性主题,又调制出温暖的色彩。该剧民族化歌剧的音乐创作有明确的艺术标准,基本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黄定山的歌剧作品,可谓一戏一格、百戏百态,在艺术上已然形成强烈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的个人风格。《八一起义》让我们更加确信,一位成熟而稳定的导演,在变与不变之间如何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在结构、色彩、光影等等运用上,既保留传统精华,又平添现代气韵。可以说,该剧场景非常美:奇美、壮美、丰美,美不胜收,如诗如画。   该剧满台演员非常齐整。从人物造型来说,男高音杜欢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形神兼备相当成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唱段唱得别有意味,塑造人物还可以更为自信。在群戏、对唱、重唱中,李立三的饰演者薛雷表现相对突出,他声音特别有光彩,情绪把握也很到位。赵一峦饰演的朱德、黄训国饰演的陈延年等也都令人信服。从那一声“我要枪”,吴梦雪就把一个湘妹子、烈女子活灵活现推到观众面前。景芸如火一般的性格,面对恋人又充分展示出柔情似水的另一面。这个角色太讨喜了,最后景芸的牺牲,便为“起义”泼洒出一抹浓重的悲剧色彩。   王丽达与美声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搭戏,看得出她在努力向青年知识女性邓颖超靠近。深陷在思念和担忧中的妻子,应该会更多一些隐忍和克制。希望她在音色的亮度和锐度上,稍稍柔化一些、圆融一些,可以尝试将声线尽量往石倚洁靠近,如此男女声二重唱也会更加和谐悦耳动听。   石倚洁所有的唱段、重点的独白包括碎片化、口语化的唱词,都以其超凡精湛的技艺清晰呈现。他用近乎完美的歌声,将角色化、歌剧化、艺术化地塑造人物,推向新高度。且不论咏叹调的演唱,“我第一次拍了桌子!”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多么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一声呐喊、一次宣泄!在某种程度上,青年周恩来的形象立住了,《八一起义》的成功就具备了根本的保障。   有专家认为,从创意题材的特殊性,到舞台呈现的成熟度,《八一起义》是成功范例。该剧有望为中国、为世界歌剧艺术宝库蓄添一部有分量有质量、立得住传得开的经典。
2024-05-31
查看详情
文艺评论家刘玉琴深度解读民族歌剧《八一起义》 | 艰难与梦想中启航
艰难与梦想中启航 ——评歌剧《八一起义》 刘玉琴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高级编辑)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历来与中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连,数十年来大批优秀作品已做出生动说明。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高光时刻,对中国革命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在《八一风暴》《建军大业》《南昌起义》等影视戏剧多种艺术形式之后,江西文艺院团以歌剧形式将八一起义搬上舞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激荡时代精神,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的信仰和担当描绘出生动艺术画卷,作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新时代深度拓展的舞台新尝试。 一 开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深刻内涵,与当下时代气息相互呼应,中国共产党人挽救中国革命的牺牲奋斗精神,成为艺术舞台最美交响。歌剧《八一起义》讲述中国革命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序幕故事。1927年,面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力量日益壮大,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7月15日,汪精卫与蒋介石合流,向共产党举起屠刀,“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为代表的早期党和军队优秀代表,为挽救党、拯救苦难中国同胞,毅然决定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换句话说,一百年前,一群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以勇于牺牲、一往无前为中国人民寻找出路的气概与决绝,打响了南昌起义第一枪。 这一声枪响惊天动地。习近平总书记把南昌城头的枪声比喻为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指出“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南昌起义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突出位置,正缘于它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和转折。 歌剧《八一起义》着力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无畏牺牲精神。在清晰的史实陈述中,是否起义,何处起义,何时起义,谁来领导起义等重要节点上,一方面再现了真实历史过程,一方面提炼升华了中国共产党把枪杆子紧紧抓在手里,竭力为劳苦大众开辟新世界的理想与追求。这是相较于其他艺术作品,在宏大框架、众多人物中保持叙事线条明晰和戏剧冲突强烈的卓越思考。起义时间地点几经变化,但起义的前因后果,为何选择南昌,表达却层次分明。剧中涉及的上海、九江、武汉、浏阳等地,也以宽阔的地域辐射勾连起腥风血雨之际的恢宏时代背景,用追求真理,勇于拼命,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八一起义精神,艺术升华了党指挥枪的精神内核。从血泊中爬起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领导人民军队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甘愿为人民利益奉献一切的初心和壮志,产生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 江西文艺院团把八一题材以歌剧形式再现于舞台,是向中国革命历史的庄严回望,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南昌起义精神的隆重致敬,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重要尝试。作品开辟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深度挖掘与时代精神相互激励的新视角,以题旨的创意性扩展勃发起昂扬的精神力量,为当代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二 党和军队早期优秀代表群像式展示鲜活生动,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与细腻情感和丰富内心表达,在舞台上充满阳刚和青春气息,成为中国革命必然赢得未来胜利的艺术投映。全剧塑造了近二十个在中国革命军队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人物,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包括张国焘等一批人物形象。在蒋汪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背景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设置紧张激烈,副营长赵福生叛变,共产国际代表张国焘一再阻挠,北伐军高级将领张发奎出尔反尔,悬念迭起中,年轻起义将领危急时刻的生死抉择,构成他们坚定信仰和不惧牺牲的共同特征,而每一个人物设计又都拥有自身内在逻辑、性格情感,围绕核心事件,剧作完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群像式塑造,成就了歌剧舞台人物塑造的新景观。 剧中几组人物关系,尤其是领袖人物关系设计,突破了舞台的惯常模式。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三击掌约定新风扑面,情节极富建设性。它将工人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结合,中国革命未来道路应有的模样进行了大胆而艺术的勾描。从中共五大,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到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毛泽东倡导的共产党只有靠枪杆子才能挽救革命局面,唤醒四万万中国工农兵学商,农村城市两个拳头合力才最有砸碎旧世界力量的思想得到融会贯通。这项约定称得上是历史的约定,工人与农民的约定,干柴和薪火的约定。它不仅对南昌起义,也对中国革命意义深远。剧中毛泽东的出现或情境式闪回,毛泽东与周恩来关系的特殊构建跳出了以往同类艺术题材表达的框范,以富有新意的诠释再现了毛泽东的坚定信仰,揭示了中国革命道路必须由镰刀铁锤开辟的真谛。剧作政治站位和艺术设置有机交融,人物关系设计新颖独到,成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舞台印证。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关系设计别开生面,想象力丰富,现实的紧张残酷与革命的浪漫抒情相互映衬,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融通。起义之前、起义之际,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都能看到周恩来背后强大的精神支撑。他们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忠贞不渝、相互扶持于戏剧情境中得到形象再现。俩人江边离别唱段《相伴一生》多次出现,既有诗意空间营造,也有俩人情感关系在特定环境下的新鲜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恢宏壮阔、细腻温婉,形成浪漫与抒情结合之后新的情感观赏点。共产党人有钢铁般的意志,也有肩上的晚风,他们不怕牺牲而又彼此牵挂。宏大历史叙事下,领袖人物情感真切生动,题材的刚硬和情感的柔韧、人性和党性彼此契合,扩大了领袖人物塑造在同类题材创作中的思路与格局。  宏观与微观、现实与浪漫富有诗意,领袖与人民的关系建设也别具一格,以小见大。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早期党和军队优秀代表,在革命历史上都是重要人物。全剧既有对领导者群像的深情描摹,又突出了小人物的英雄气概。景云,哑巴等作为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的向往、选择和牺牲为舞台增添了悲壮意味。贺龙与景云、哑巴关系的设置,使起义的合理性必要性、领导者与人民的深厚情感得到具象展示,构成了他们都是英雄,是人民创造了历史的真诚表达。人物虽多却主次分明,领袖群像中叠映着小人物的光彩,在再现历史真实的背景下,英雄人物的青春热血与新颖的情感关系,彰显了作品人物塑造的艺术功力。 三 舞台呈现大气恢宏,形象立体,音乐流畅,气质鲜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传递了歌剧的本体之美和新时代光彩。为贴近剧情和人物,舞台设置气势磅礴,刚健清新。布景、道具、灯光的运用,油画般色彩的基调选择,都与戏剧情境产生紧密关联,相映生辉。舞台场景、不同场面调度处理灵活便捷,不论是江西大旅社,甘棠湖边,还是会议室或南昌城头,不同地域切换快速自然,情与景相融。不同叙事空间的分隔,各种盛大或微观场面的构思,包括人物身段动作造型等,手法多样,有机协调。一些影视手法的化用,多媒体艺术手段加持,舞台景象宏阔壮丽,让“党指挥枪”这一题旨展示得深刻形象。 全剧41个曲目唱段,涵盖了声乐艺术演唱的诸多形式。传统歌剧、现代音乐相伴而行,旋律的优美和歌词的文学性,发挥了歌剧善于抒情的优势。从起义策划筹备,到最后胜利,情节一波三折,歌声情感丰沛,以歌咏情,以歌叙事,清新凝练,气象非凡。音乐塑造人物严谨细致,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邓颖超等均有令人难忘的咏叹调,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腻温婉,壮观豪迈。多种音乐组合与当地民间小调、戏曲、歌舞元素创造性融合,舒缓与激烈,开放与聚拢,庄重与诙谐,汇成风格多元而又统一流动的音乐氛围,有力烘托了戏剧情境,抒情性与爆发性音乐的瞬间转换,也增强了戏剧感和穿透力。歌曲《我在等待这一刻》《我的入党志愿书》《相伴一生》等,韵味醇厚,意境深远,纯朴的历史气息和浪漫抒情韵味,扩展了歌剧的音乐叙事空间,传达了浓郁的江西地域特色。音乐、舞美、声效等多种元素的共同合力,建构出气象万千的历史场景,标注了民族歌剧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当代审美丰富意蕴。 红色文化一直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名片,重新挖掘八一题材,花大力气促进文艺院团携手合作,折射了新时代江西文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责任意识。作品在红色题材与时代精神深度契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当代审美视野创意性对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观赏情趣方面,提供了民族歌剧艺术的新经验。
2024-05-24
查看详情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戏剧叙事与音乐表现可圈可点
  由江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近日在京演出,受到关注和好评。   全剧以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开场。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刚刚成立6年的中国共产党能否“绝处逢生”?作品开场就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直接切入矛盾。作品情境设置具体、真实、有力,结构十分巧妙,经典线性叙事与多时空交叉叙事相结合,显示出高超的戏剧叙事技巧,体现了主创队伍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力。   题材重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被约束的一面。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主题重大,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创作经验值得总结。   以“八一起义”作为素材,几乎可以满足所有舞台演出和影视创作的“戏料”:题材、背景、故事、人物、悬念。但是,一部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应该在情节设置和技术技巧背后,有对于革命历史的深刻准确理解。这方面,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做到了思想深度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的较好融合。剧作不仅仅呈现历史事件,还要深入“历史动因”层面,即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起义”。思想的力量以及巧妙的情境设置,人物的行为动机、意志,都统摄、凝聚着全剧,使作品超越了具体题材和具体事件,从而具有了普遍的艺术性价值。   这部民族歌剧注重群像塑造,意象丰富,场景多样,涉及多个场面,包括冲锋、攻城、火车、会议、争论,等等。剧中有历史伟人,也有普通士兵;有历史的宏阔,也有细节的精雕,如第四场男声三重唱,用了“工笔绣花”般的刻画方式。但是,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全剧独特饱满的情感内涵和心理内容。   作为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音乐表现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磅礴的音乐旋律与激烈的战斗场面相得益彰。音乐风格清新,歌词的诗化和性格化以及唱段的经营布置,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相伴一生》等曲目已经传播开来。以石倚洁、王丽达、杜欢、杨小勇等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家的高水平演唱,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当然,任何一部舞台艺术作品都需要经历大量观演磨合。期待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经过不断的打磨,常演常新。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24-05-17
查看详情
导演黄定山、主演石倚洁谈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 对这个时代的观照和对历史的深度阐释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的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日前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这也是该剧在八一起义发生地南昌首演之后首次进京演出。该剧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性壮举,生动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一批早期党和军队优秀代表的鲜活形象,努力探索“建军精神”实质,将“党指挥枪”的主题进行深化表达,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以一部历史剧、英雄剧、时代剧向建军百年献礼。   歌剧《八一起义》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省文联、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出品,中共九江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江西省歌舞剧院及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南昌交响乐团、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联合演出,江西文演演出院线进行演出运营。该剧以总导演黄定山,编剧岩奇、王晓岭,作曲栾凯,指挥王燕,制作人杜欢,舞美设计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陈同勋,音响设计宋多多,副导演、形体设计史记,化装造型设计方绪玲,平面设计刘仙临,行政总监付翔等极具实力的艺术家组成了强大的创作班底,而石倚洁、杜欢、杨小勇、王丽达等多位优秀歌剧演员在剧中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批早期革命前辈群像,生动彰显了英雄辈出的光辉岁月。   《八一起义》的主创中相当一部分都曾是军人,怀揣着一份信念打造这部作品。“八一起义这个题材百年一遇!”黄定山表示,“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作曲、舞美设计等,我们都曾是军人,因此内心有着很深的情怀,在创作上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八一起义的相关题材在文学、话剧、京剧、影视作品中均有过精彩呈现,而用民族歌剧的形式来诠释和呈现这个题材还是空白,既具有唯一性也具有挑战性,有很多值得尝试和探索的地方。黄定山说,如何在这样一个观众都比较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前提之下,有新的发现、新的立意,有对今天这个时代的观照以及对历史的深度阐释,是创作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主创团队筹备了三年多的时间,严谨地考证每个主要角色当时的任职,并细致考察每个细节,尽量真实而丰满地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艺术性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在黄定山看来,“歌剧艺术是世界通用的一个艺术门类,而中国今天的民族歌剧的发展已经渐入佳境。歌剧本身带有高度的综合性,集合了各艺术门类的特点。歌剧本身是以史诗性与抒情性见长,但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又不仅仅是靠抒情能解决的,更需要体现思想性和精神的高度,还有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等,所以难度很大。作为主创,要思考如何去讲好这个故事,把它讲得精彩,把它讲得不同一般。所以,我觉得它既有局限性,同时也有新意在里面。局限性就是历史的真实,不能信马由缰,但是艺术创作又需要天马行空,所以要平衡和用好这样的辩证关系。”   歌剧《八一起义》共分14幕、41个曲目唱段,几乎涵盖了声乐艺术演唱的所有形式。在导演手法上,该剧采用了经典线性叙事与多时空交叉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在历史逻辑和叙事逻辑之间找到具有戏剧性的起承转合。用一波三折的八一起义过程、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伟人的思想和精神交汇,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志同道合的深情这三条线构成了这部歌剧的独特艺术结构。同时打破现实空间,进入到心理时空当中。黄定山谈道:“第一条线是故事主线或者叫情节线,就是讲好八一起义的来龙去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讲述一些这背后的故事,比如最后为什么起义定在了8月1日凌晨两点,呈现出很强的戏剧性。第二条线我认为是歌剧与其他艺术门类呈现八一起义这个题材最不同的亮点,也就是呈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伟人在这样一个时期的思想和精神交汇,是建军史上两位伟人的一次心灵对话。第三条线最重要的是体现周恩来和邓颖超这一对革命夫妻的情感,也非常重要,它是一部歌剧抒情性的独特呈现。这三条线构成了整部歌剧的一个基本样式,主创团队要寻找到一种国际化的语汇。”   《八一起义》以激烈的战斗场面、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磅礴的音乐旋律,深情地诠释了八一起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的音乐舒展流畅,不少唱段朗朗上口、颇为动听,如独唱《我在等待这一刻》《往事重现》等唱段展现了起义领导人崇高坚定的革命信仰,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二重唱《相伴一生》的旋律多次重现,为全剧注入了浪漫深情的元素,而男声合唱《按时起义》、咏叹调《我的入党志愿书》等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在不少业界专家看来,《八一起义》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生动展现了起义军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同时细腻刻画了历史伟人的智慧和胆略以及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舞台上,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不仅让历史中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更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群体。《八一起义》的主题叙事以周恩来的唱段以及合唱交替推进,饰演周恩来的石倚洁戏份最多,唱段多达十几段。在民族歌剧中饰演伟人周恩来,对石倚洁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他谈道,“我以前比较多地演西方经典歌剧,不论是《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还是《军中女郎》中的托尼奥,可以说歌剧演员演成什么样,可能大家就会觉得人物应该就是这个样子。而《八一起义》这部原创民族歌剧中,最难的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于周总理都有一个固有的印象,我饰演周总理首先要让观众认可这个形象的塑造,这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为了更接近角色,石倚洁搜集了各种资料,观看了大量的影视作品,从中寻找灵感。“大家更熟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的形象,对于八一起义时29岁的总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印象,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2024-05-10
查看详情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再造 ——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剧照。崔 元摄   江西省歌舞剧院演出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日前在中央歌剧院隆重上演。 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去。近百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对于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对于我们的新中国而言,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过往的艺术创作中,已有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反映和表现这一题材,并留下了许多影响广泛、具有经典价值的作品。江西有关单位此次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以民族歌剧的形式,对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再造,既意在进一步发挥丰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折射我党我军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的政治意旨;又力求通过更加现代、更加精心的艺术创作,推出与时代审美更加融合的精品之作。 当年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如一道闪电划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夜空,开启了我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征程。“八一起义”的重大意义在于,在错综复杂、极其险恶的斗争形势下,面对敌人残酷的迫害与杀戮,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通过审时度势和苦心探索,毅然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踏上同凶恶之敌进行殊死搏斗的征程,直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点不仅对于当时,而且对于今天,都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启示,能够激励奋发前进中的中华民族,从中获得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力量,始终走在义无反顾又无往不胜的道路上。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首先在叙事策略上是值得肯定的,显示出对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其采用写实与虚构、叙事与抒情、壮阔与精微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精心设计的14幕的长度来构筑全剧,并通过人物之口及字幕提示等方式,脉络清晰地勾勒出南昌起义惊心动魄的过程,让相关重要历史人物悉数登场,表现了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紧迫感,反映了他们在重大问题上所进行的艰难抉择,从而生动刻画了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李立三、谭平山、彭湃、恽代英、邓中夏、叶剑英、刘伯承以及张国焘等人物形象,使剧作产生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与此同时,剧作又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秋收起义等有机地融合进来,通过毛泽东与周恩来三次“击掌约定”的情节设计,有力增强和丰富了剧作的历史维度与思想意蕴。该剧还独具匠心地在舞台的另一演区,大胆融入陈延年等中国共产党人戴着手铐脚镣走向刑场的场景,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举行武装起义的形象诠释。同样可取的还有剧作虚构了景芸、哑巴等基层官兵这条副线,形成高层指挥与基层官兵相辅相成、立体完整的历史叙事,令八一南昌起义这个“老题材”实现新表达,既显示出早期革命家们的高超谋略、凛然气概和果断作风,又反映了普通官兵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全剧设置的41个曲目唱段,几乎涵盖了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并以精致讲究、灵活多变的结构和章法,使之担当和体现了叙事与抒情的功能和作用。如混声合唱《怒火在风雨中燃烧》、领唱与合唱《拿什么拯救苦难同胞》、男声五重唱《必须在南昌起义》,就是对当时历史氛围、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生动准确的描绘,生动表达了对于真理的清晰认知,以及对于重大问题的正确决定。在随后展开的剧情中,剧作又通过男声三重唱《小鱼吃大鱼》等,来揭示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以形成戏剧鲜明的对比。男声独唱《我找到了当家人》《我的入党志愿书》,是作为起义重要领导者贺龙的内心抒发,将一位前进变化中的人物刻画得极有层次和肌理。男声独唱《往事重现》《我在等待这一刻》等,是对作为起义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的深度揭示。《第一次拍了桌子》《不能唯命是从》以男声六重唱的形式,反映了众人在起义问题上争执的激烈程度,表明了革命者的热血担当、勇敢自信。男声合唱《冲锋冲锋》,领唱与合唱《生命的旗帜》《光明的前程》,则反映出八一南昌起义所寓含的深远历史意义。 强烈的抒情性更加彰显了该剧的思想艺术品质。如宣传队女队员们的小合唱《甘棠湖上歌儿飞》,宛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地域风情画。领唱与混声合唱《支前歌》,则以“烧开水,送香茶,深情盛满大水缸”的民歌风格,将军民鱼水情表现得热烈奔放。尤其是剧中反复咏唱的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二重唱《相伴一生》,深情演绎了这对革命夫妻在特殊年代相互理解、忠贞不渝的爱情,为剧作增添了撼人心扉的情感热度。特别富有艺术用心的是,当起义时间因紧急情况确定于凌晨两点提前举行时,剧情没有直接转为战斗如何打响,而是采取“紧拉慢唱”的方式,将戏剧交于周恩来的心理时空,一方面让其倾听《相伴一生》唱段的再次响起,“还有多少心中的梦,等着我们前行”;另一方面表现周恩来与毛泽东的约定,“用镰刀斧头砸碎旧世界,那时我们再相逢”。这种戏剧空间的留置与运用,着意于战争与友情、爱情的交织,是主人公内心期许的巧妙外化,形成了戏剧性张力,揭示出埋在革命者心中的巨大希望与动力,使观众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中充分领略了历史人物的丰富意涵。 可以说,流畅洗练、激动人心的情节设置,体现出这部红色题材民族歌剧编剧的精到与精湛;隽永深邃的对话与唱词,如“擦过我的肩,你与晚风,那是知心感应心灵”“每次见面都是别离”“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中国人,四万万,多是农民和老乡。遍地干柴等待星火,一旦点燃势不可挡”,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进行曲式的音乐风格与民歌元素的融合,与剧作整体艺术追求和谐一致;舞蹈编排精彩、富有韵味;灯光及服化道等手段的运用,以及真实历史资料镜头的再现,实现了历史事件宏大场面与特定情景的渲染与营造。特别是国内一流歌剧演员的动人演出,无论是咏叹调还是宣叙调;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悉心体察还是准确塑造,都显示出其表演实力和演唱水准。 从以上意义上讲,民族歌剧《八一起义》艺术再现了伟大历史事件,使这部凝聚着出品方和众多艺术家心血的、向革命历史致敬之作,蕴含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一场不可多得的歌剧艺术视听盛宴。
2024-04-28
查看详情
【剧评大观】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之九
一曲华美而又撼人心魄的红色乐章 蒋国江   酝酿了多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新鲜出炉,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江西省话剧团上演的话剧《八一风暴》后,江西第二部八一起义题材大型舞台剧。   全剧连序带尾共14幕,通过歌与剧的完美融合,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交相辉映,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力量、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时刻。 尽管都是直接描写八一南昌起义的舞台剧,但与话剧《八一风暴》相比,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不仅采用的艺术形式不同,在革命领袖人物还原、情节构思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话剧《八一风暴》以周恩来、贺龙等为原型,虚实结合艺术还原了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过程,塑造了党代表方大来、“铁军师长”杜震山等人物形象。为了表现起义领导人的智勇双全,话剧还进行合理虚构,采用传统戏曲“单刀赴会”的写法,写方大来带着双枪警卫连长罗林赴宴,表面上觥筹交错,暗地里刀光剑影,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的较量。当然,周恩来、贺龙等起义领导者并未在剧中出场。 与之相比,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不仅全景式史诗性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从酝酿到发动的全过程,包括起义前在武汉、九江等地的多番酝酿协商,以及支持与反对声音的正面交锋,几乎将当时参与策划及发动起义的所有重要人物包括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彭湃、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叶剑英、恽代英、邓中夏及张国焘等,全都出现在舞台上。为了展现起义发动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及背后的精神驱动力量,剧中出现了毛泽东、邓颖超、陈延年等艺术形象,并合理虚构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三次“击掌约定”。毛泽东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以实际行动策应起义。剧中两人一起讨论“农村城市形成合力,两个拳头最有力量”“我(你)去农村,发动农民起义”“我(你)在城市,组织军队武装”。尽管人物众多,但多而不乱,多而有序,演员亦大都表演到位,气韵生动,与历史原型人物非常接近。比如周恩来的处事周详、性情刚毅及重情重义,毛泽东的干练洒脱与雄才伟略,贺龙的魁梧剽悍和磊落襟怀,朱德的临危不乱等,一个个鲜明鲜活,吸引着观众的视线。   剧中尤其成功塑造了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的光辉形象,浓墨重彩地抒写了他的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周恩来时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是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策划者。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为了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武汉、九江等地多次酝酿、策划后,决定选在回旋余地较大、敌人力量相对空虚的南昌城,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为基础,于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歌剧《八一起义》忠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写周恩来穿梭往来于各地,与有关人士统筹谋划,运筹帷幄,周密部署。当张国焘假借共产国际的名义企图阻止起义按时发动,并以讥讽口吻斥其不要忘记“四一二”血的教训时,周恩来痛心疾首,愤而陈词:“不忍直面也要直面”“我要打破失败的阴影”“我要重新果断勇敢”“希望就在水那边”。面对张国焘的顽固不化,一向仁厚温润的周恩来甚至第一次拍了桌子。当因赵福生告密,起义不得不提前到凌晨两点时,为表现当时周恩来身负重任而激动难抑、夜不能寐的心境,展现这位革命领袖英勇无畏、坚定不移的信念,创作者在这里设计了一段夹杂多个反复重唱,旋律激昂、情感真挚的唱段《我在等待这一刻》。面对暗夜里闪烁的星光,想到与毛泽东的击掌约定,以及惨死于敌人屠刀下的陈延年烈士的血泪控诉和身边将士的以命相托,周恩来倍感责任重大。但作为起义的最高领导者,他“要沉着冷静地应对,瞬息万变中定夺”。经过一番思想碰撞,他勇敢坚毅地高呼“来吧,丢掉幻想,迎着子弹前进”“我愿用生命谱写新世界的凯歌”。主演石倚洁用通透明亮的嗓音,饱满激情的唱腔,生动演绎了当年周恩来意气风发、临危不惧地组织指挥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壮举。另外,为了表现周恩来、邓颖超这对革命伴侣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忠贞不渝、相互支撑的坚贞爱情,创作者还设计了一段情意绵绵又坚韧有力的主题歌《相伴一生》,并在剧中三次反复吟唱,包括武昌江边分别时的夫妇对唱,党内不同意见交锋时的隔空对唱,以及起义前夕邓颖超的独自咏唱。“凝望我的眼,你与星空,那是力量彼此支撑”,每一次吟唱都柔情似水,一往情深,又充满着力量。 此外,剧中还虚构了景芸、哑巴、支前大妈等普通军民形象,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微观描述,将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相联结,展示历史的细节,更为全面揭示这场起义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具体过程,以及革命力量的来源和群众基础,以体现起义的人民性和正义性。这种在宏大的叙事中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从而达到情感共振的效果,还能推进剧情发展,使得主线更加饱满丰富。   《八一起义》在音乐上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剧中呈现了歌、舞、词、乐等歌剧艺术的诸种元素,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穿插了41个曲目唱段,几乎涵盖了声乐艺术演唱的所有形式,并且每一个音乐场景都精心制作。其中《我在等待这一刻》《相伴一生》《我的入党志愿书》《拿起枪去战斗》《光明的前程》等唱段,或者抒写亲情、友情、爱情,柔情似水,沁人心脾,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或者表达坚贞的气节,坚定的信念,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充溢着理性的光芒和气贯长虹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些直击人心、优美动听的歌词音乐,加上演员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深情演绎,以及恢宏壮美的20世纪20年代末赣地风光的舞台背景呈现,比如九江甘棠湖的秋日荻花、南昌藩台府衙的高峻鼓楼与火车头、江西大旅社等现代文明印迹相映成趣,更是极具艺术表现力。.
2024-04-26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