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上午,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专家研讨会在南昌召开。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也,总政文艺局原局长汪守德,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记者刘玉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彭涛,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副主编、编审武丹丹,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新闻部主任、编审徐健,中央歌剧院研究员、原创作中心主任蒋力,《中国戏剧》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靳文泰,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汪玉奇,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原专职副主席龙红,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卢勇等业内知名专家;剧目总导演黄定山等主创团队成员参加会议。文演集团领导徐光华、练红梅出席会议。会议由文演集团党委委员、艺术总监林翰主持。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
局长 黎隆武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们的金玉良言,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这部剧做成专家们所希望、全省人民所期盼的、场景制作精良的大戏的信心和决心。一是这部剧江西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二是这部剧在建军百年这一重大的时间节点到来之前,江西抓住了八一起义这个江西特有的独特的革命题材,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三是这部剧对于八一起义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把握精准度和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主创团队深厚的艺术功底。专家们给予这部剧艺术上政治上的肯定,我们会把这部剧做得更好。
总政文艺局原局长 汪守德
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我是怀揣着对这座城市、这部剧的敬意观看,看完后很激动,内心跌宕起伏。编剧文本,所有的唱词,都是极富才气、极有诗意,体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剧的文本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唱词都是非常的精炼、精彩,支撑了这部剧的品质。作为革命题材剧目,歌曲是激情的、战斗的,既是进行曲式的,又是抒情的。剧目处理好了三个关系:一是写实和虚构的关系。这部剧脉络清晰,写实性方面极为严谨,更是在大故事背景下虚构了小人物故事,显得丰满、感人、见才气;二是叙事和抒情的关系,观众不仅看到八一起义整个过程,更是看到主要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过程,非常简洁、有深度。三是壮阔与精微的关系。这部戏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呈现效果非常好,灯光、舞美都花了很大心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马也
这部戏的整体艺术质量、艺术质感相当高。八一起义这个选材是“百年足迹,百年独大,百年独重”,歌剧《八一起义》用音乐和声乐把戏剧性、情感性、思想性以及所有的场面、重要人物、群像和重点渗透覆盖统一表现得如此精美、透彻,让我对中国民族歌剧充满希望。这部剧的情境设置、结构设置和导演手法都很精妙。除了主体的八一起义的事件之外,还有人生哲学、青春革命、爱情哲理,编得非常连贯,这个戏一定有广阔的前景。唱词是我看到的歌剧最高水准,一个新剧能创作出这么大的艺术覆盖率、普遍性、概括力的曲目是个奇迹。第二场出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击掌约定,中国当代艺术家有如此的艺术智慧和政治智慧,是很难得的。这部戏细腻刻画了周恩来的内心世界,这是很难得的。这些内心戏的演绎,很好地支撑周恩来和其他重要人物将起义进行到底的决心。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
副主席 宋官林
歌剧《八一起义》全景式地讲述了八一起义这段历史,是新时代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回答了“为什么要出现八一起义”“八一起义扣人心弦的历史过程”“八一起义对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三个问题。这部歌剧看完后有一目了然、茅塞顿开之感。这部歌剧是新时代中国舞台上恢宏的历史画卷,是力作频出的歌剧中的杰出代表。一是戏剧性的叙事方式,为歌剧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开辟了新境界。二是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深入塑造,拓宽并提升了中国歌剧的审美境界和审美层次。三是用歌剧的艺术形式,对八一起义的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历史定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文艺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是新时代文艺创作最高标准。《八一起义》是和南昌分不开的一个艺术景观,作为2027年建军百年的献礼剧,注定是一个相伴永恒的艺术作品,希望这部作品成为新时代中国歌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记者 刘玉琴
这部剧一是在内容上有独特的恢宏气质,具有突出代表性,对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可贵载体。江西文艺院团,把八一起义以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是红色资源活起来的重要尝试,也是向中国革命历史的一次庄严回望。题材选择、主题确立、人物设计,都有一种尝试和创新价值,很了不起。这部剧的叙事,富有当代的审美意味和时代精神的深入思考,既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救中国的大无畏气概。二是在结构上大胆的探索实践,是红色题材守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剧里面宏观与微观,领袖和人民,现实与浪漫是融合的,充分关注了大与小的关系。这么多人物不乱,还很有序,是极为难得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三次击掌约定,这是历史的约定、人民的约定,城市和乡村起义的约定,镰刀与锤头的约定,在此都赋予作品最深刻的意味,剧情一波三折,突破了歌剧情节、叙事性不强的短板。三是独特的音乐气质,具有歌剧艺术的本体之美和时代之美。这个作品与众不同,音乐把事情讲清楚,又讲得惊心动魄,观赏性强,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值得称道。40多首歌曲,不同样式的组合,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是拓展舞台艺术表达的一种创新性努力。各种场面调度很见功力,影视作品手法的应用,让观众有看大片的感觉。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党总支书记、主任 彭涛
“革命之火,艺术之光”。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新时代江西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民族歌剧创新探索的一部力作,是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扛鼎之作。这部剧将歌剧性、戏剧性、叙述性完美融合,将舞台视听表现形式与演员表演完美融合。文学剧本、导演手法、音乐表达、舞美呈现、演员表演都达到了非常高的美学高度。一是这部剧传承了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传统。这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赓续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代表作。各位艺术家,江西的文艺工作者,再一次拿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民族歌剧的创作是民族精神的塑造。音乐的感染力,内化为观众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认同和追求。作为新时代的作品,我认为《八一起义》一定会载入民族歌剧的历史之中。三是歌剧性、戏剧性以及叙事性很好的融合。音乐气势磅礴,把观众带入历史年代,将歌剧的抒情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部歌剧是民族歌剧探索的扛鼎之作,是文艺作品现代性的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难忘的艺术盛宴,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再现,更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践行,对观众树立家国情怀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
副主编、编审武丹丹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作品。一是南昌对于“八一起义”这个题材等待已久,《八一起义》为南昌这座英雄城市提供了一道文艺景观。这个题材和这个城市的高契合度是无法替代的,《八一起义》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成功。二是这部作品实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融合。编剧把这个故事写得线条清晰而又内容丰满。使得这个刚性题材具有了温暖和诗意。让广大观众看到了,那一代年轻人为了国家赴汤蹈火洒热血抛头颅,他们也是肩上有晚风、眼里有星空、情感充沛细腻的人,这是能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共鸣的。三是这个作品的歌曲好听。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配比成功。我认为舞台艺术这种优质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发挥的作用可能更高级、更丰富、更多元,也更广阔。另外,这个戏的宣发特别成功,很多的宣传视频都特别好。这部剧不仅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更是江西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以江西文演集团为主力的文化队伍完成了对这个城市的一个重要使命。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新闻部主任、编审 徐健
八一起义这段历史,在话剧、京剧、电影,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表现。之前这些创作都是以严格严谨严密的党史在书写大主题、驾驭大政治、塑造大人物,在《八一起义》这部剧里,主创团队在完成这个规定动作的同时,实现了同题书写与主题创作上的双重推进。一是关注了大历史大主题趋势下的那些由丰富的性格、绵密的情感、通透的心灵组成的这些人。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事件中人物的性情,决策、抉择、斗争、献身,变成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把各种复杂的较量,命悬一线、赶尽杀绝的紧张情境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人物的塑造都被埋伏进了一个个富有光彩的戏剧情境中,一段段文质兼美的唱词里。恢宏壮阔下有细致入微,生死攸关下是审时度势,阳刚雄浑下是柔情似水,烈焰锻造下是赤胆忠心。二是跳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地一事”的写作模式。这部作品是以南昌为中心,构建起了一个20世纪前后30年的历史大舞台。在横向的时空切换中完成了对“为什么发动南昌起义”“为什么选择南昌”“起义发生了什么”等重大历史问题的追问和回答。该剧用舞台艺术的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结合的重要性。三是这部作品融入了江西民族地方音乐元素,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审美,这些质朴的智慧的民间的表达也是构成民族歌剧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歌剧院研究员、原创作中心主任蒋力
整剧的呈现,尤其是战争场面烘托做的非常好,包括舞美、音效、字幕等等。李立三、陈延年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物形象是第一次出现在歌剧舞台上,看到他们的名字身影就很感动。剧中军人的男子舞段非常好,完全符合戏剧情境,既贴切又有升华,实现了红色题材男子舞段的超越,乐池里的合唱团与男子群舞的配合也非常棒。
《中国戏剧》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 靳文泰
这部作品是近两年来难得一见的、极为优秀的原创民族歌剧作品。剧中塑造的领袖人物光辉伟大,给予我们深刻的印象。以“三声”来概括我观感。一是枪声,剧中的战争味和火药味,通过各幕次的叙述和音乐表现,将南昌第一声枪响的紧迫、危机和勇敢情绪贯穿始终,这声枪响不仅是起义的信号,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那声枪响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命运,更开启了新中国的篇章。二是歌声,剧中的歌味、人味和情味。在歌声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和英雄的伟大和可爱,感应到了时代的紧迫和呼喊,体悟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与信念,更感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让观众在严峻的战争与历史背景中看到了人性中的温情,使得剧中的角色更加立体饱满,更有共鸣。三是心声,就是这部作品的言外之味,也是江西省歌舞剧院持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这种心声转化成为整个创作团队的一种凝聚力与战斗力。
省政协常委、省社会科学院
原党组书记、院长 汪玉奇
在迎接建军100周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的进程中,江西人民迫切地希望有一部文艺作品来表达我们的愿望,来表达对人民军队的敬仰,表达对八一起义这段辉煌历史的骄傲。这部戏实现了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部戏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坚持了政治的正确性。有三个方面具有极大创造性,使得这部戏能够立得住。一是严肃而又智慧地体现了两次起义一个起点的历史。这部戏成功之处在于,让毛泽东同志在这部戏中有了重要的思想光芒表达和重要的历史功绩,周恩来同志为人民军队的诞生、为军旗的升起做出了不灭的伟大贡献。二是政治上的成功,深刻而又准确地再现了冲突的本质。独立自主是我们党最大的品格,建党100年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独立自主这个品格在剧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对这个焦点把握得极为准确,使得这部戏的政治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生动而又真实地表达了八一起义的当代价值。这个时代需要英雄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部剧对今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鼓舞作用,不仅立得住,而且立得高。
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原专职副主席 龙红
歌剧《八一起义》是一支超一流的团队,用极高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舞台上的一次精彩呈现。是红色历史和当代艺术家的激情碰撞,创造了江西省舞台艺术开创性的高度。作为观众和艺术从业者,我在视、听和精神层面上,都得到了极致满足。八一起义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这是江西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个心结也是一个情结。在中国革命史上八一起义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要在舞台上呈现是极其挑战的。《八一起义》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着理想追求的作品,跳出了事件写事件的形式,站在更高的、更全面的大环境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关于起义的内涵和意义,非常成功,这部剧的内在价值已经大大超越了作品本身。我最喜欢这个戏的地方,是在这种浓烈的红色题材里面所展现出来的浪漫情怀。这种红色浪漫是极具视觉和精神冲击力的,它用别样美学来体现那个时代的惨烈和革命者们的牺牲。除了故事的完整性,这部戏情绪的叠加和递进做得特别好,在最沉重的情绪的时候和最残酷的现实选择中,都有一条抒情的线在闪耀光芒,使得革命者作出的选择显得顺理成章。
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卢勇
九十七年前的今日如同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目不暇接的框在舞台上,一幕幕气势磅礴,大开大合,却又动静相宜的音画诗篇,吟唱出当世英雄的儿女情长,描绘出风流人物的时代气韵。每一组场景都是质感满满的一幅精绘油画、美幻美伦;每一位演员的演唱都是金声玉振、荡气回肠;每一首歌曲都是感心悦耳、舒坦流畅;每一幅场景的架构都匠心独具、极具美感。在一首首真切动人的表演与高昂激扬的抒情男高音的熏染中,我们浓烈的感受到来自旋律中迸发出生命的脉动和灵魂的激荡,深刻的体现了歌剧作为一个艺术载体拥有的充沛能量。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总导演黄定山
主创团队表示将根据领导与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对剧目进行修改打磨提升,提升剧目质量,将《八一起义》打造成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
江西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
江西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文演集团将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对剧目进行修改打磨提升,谋划好后续演出工作,坚定政治站位,向建军百年献礼。
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文演集团、省歌舞剧院、南昌市文艺中心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