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奇书,通贯古今。一部舞剧,如梦似幻。
作为2025宁波市精品戏剧季的重要剧目之一, 5月8日至9日,舞剧《天工开物》将在宁波大剧院正式演出。
5月4日,由宁波大剧院举办的舞剧《天工开物》路演活动在宁波举行。此次活动以“科技与艺术的对话”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互动、主演专访及舞台片段展演,全方位展现该剧的文化内核与艺术创新,为正式演出预热。
现场演绎《乃粒》片段
主演安一宁希望能收获宁波观众好评
在商场里“耕作稻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路演现场,青年舞蹈家安一宁(饰青年宋应星)以及20余位演员即兴演绎舞剧中《乃粒》片段。用身体的律动为观众种出了一片明朝稻田,刚柔并济的舞姿与呼吸控制的张力,生动展现了宋应星“重五谷而轻金玉”的思想,是剧中非常重要的舞蹈段落。
这场“快闪”也带给观众有别于传统舞剧的另类体验:演员“赤脚”向前,耕田劳作,在舞台上再现那个年代的故事。
舞剧《天工开物》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及其同名著作《天工开物》为题材,融合“电影+舞剧”方式将“明制美学”活化展现舞台上,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激发出众多观众和网友对中华民族科技基因的满满自豪。
该剧以宋应星六次科考失败后潜心著书、记录明代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通过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展现其“敢为不同”的逆行者精神。导演陆川强调,剧中不仅呈现古代科技,更传递“科学精神”与“民族自信”,致敬这位大明理工男用书籍点亮中国智慧的传奇人生。
“整部剧每个舞段都独具匠心,我在路演时展示的《乃粒》篇章,通过舞蹈语言展现古代农耕场景。剧中既有《天工开物》原著的科技传承脉络,也融入了宋应星六次科举落榜等情感线索。”路演现场,安一宁邀请观众上台体验“耕作稻田”动作,完成一段趣味互动舞蹈。
“《天工开物》从2月份巡演开始到现在,前期经过了很多排练,陆川导演也请了戏剧导演,对演员们进行了系统的戏剧表演和舞蹈训练。我本人也通过日以继夜的训练,力求达到导演要求和观众的期待。”安一宁说。
全剧舞美设计参考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巧简”的美学特征。音乐创作则兼顾明代雅乐与民乐的特点,在音乐和声效中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比如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劳动号子的声音素材,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旋律中,应和这部“工匠之舞”。
它的出圈不仅因为舞剧在艺术上结合了传统与创新,更因其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服装设计农夫工匠服饰灵感源自江西万年出土陶器花纹,官员服饰参照明代棉麻与缂丝工艺,朱红色调呼应明朝美学特征。
“《天工开物》给了我很多感触,比如宋应星的精神至今仍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并且这部舞剧在表现形式上很大胆,很期待下周的演出。”现场观众陈女士说。
“沉浸式”路演模式
吸引更多人关注戏剧
舞剧《天工开物》自首演至今已连演17城42场,综合上座率超97%。近段时间以来,《天工开物》好评如潮,受到观众热捧。不少观众看完后感慨,“全员会飞”“震撼不已”。
据介绍,舞剧《天工开物》计划3年内在国内外100余个城市,巡演约200场,将这份中国智慧继续传播四海。此次宁波站,仅路演活动就吸引了30万人次线上线下关注,目前,宁波站两场演出均已售罄。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剧场,我也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希望能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安一宁说。
“这种‘剧院+商圈’的沉浸式路演模式,不仅让艺术走出殿堂、贴近生活,更用互动体验打破观众与舞台的壁垒。”宁波大剧院总经理裘隽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