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著名导演陆川的首部舞台剧作品《天工开物》将在四川大剧院盛大上演,引发广泛关注。演出前,陆川接受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采访,分享创作这部舞剧的初衷与心路历程,同时表达了对四川成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土地的深厚情感。
打开被尘封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的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
通过这部舞剧,陆川希望向观众表达什么?“提及《天工开物》,或许很多人略有耳闻,却未曾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陆川感慨道,“这正是我们这部舞剧所希望达成的首要目标——普及。我们希望通过舞台上的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的卓越与深远意义,认识到它不应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在谈及个人阅读体验时,陆川对宋应星充满了敬意。“我认为他是一位被时代低估的哲学家、思想家。”陆川说,“在阅读《天工开物》的过程中,我被他的思想和智慧深深打动。”宋应星在《舟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造船和造车的技术,还表达了许多超前的想法,如重视海洋贸易、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等。在陆川看来,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独特、勇敢,正是这种精神,让宋应星的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追求,更是一套深刻的思想体系,”陆川强调,“他希望通过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希望中国能够积极融入世界,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从电影到舞剧
跨界导演如何让一本书在舞台上“活”起来?
“我其实是特别热爱舞台艺术的一个发烧友,大学时候就自编自导了六部舞台剧,但是毕业之后进入电影行业,就再没有机会做舞剧了。”在影视界深耕多年的导演陆川,以《黑洞》《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经典作品赢得了广泛赞誉。随着《天工开物》舞台剧的上演,从电影领域跨越到舞台艺术,这一转变对于他来说不仅充满挑战,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感悟与成果。
舞台剧与电影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上不同,对于陆川而言,首次正式踏入舞台剧的领域,如何让《天工开物》记载的各种农技,活化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用舞剧去呈现一部科学巨著和一位科学匠人的身影?陆川在江西考察很多次后,回到了《天工开物》这部原著上来,深入研读,最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极具人本之美的宋应星,“宋应星说,自己写《天工开物》这本书不为科举、不为功名,读者在很多章节、字里行间都能触摸到他的灵魂,这个人是非常有独立精神的。”通过这一真实可感的人物,书中的故事得以展开、鲜活起来。
随着舞台剧的筹备与上演,陆川逐渐感受到了这次跨界尝试所带来的丰厚收获。“这两天我仍然会偶尔重新翻看《天工开物》这本书,愈发觉得自己选对了题材,它对当下的意义,其实是超出我当初的预期的。”陆川感慨道,宋应星的精神——坚持科学探索、以造福万民为己任——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在做这部舞剧作品的时候,我一再提醒自己‘克制再克制’,尽力保持舞台剧的纯粹性与极致性,努力让舞蹈成为传递情感、讲述故事的主要载体。但是剧中还是运用到了一些‘电影的手段’,希望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增强‘临场感’。”陆川表示,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在进行自己第一部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将电影领域的经验融入到了舞台剧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舞台空间,让舞剧变得更“亲和”大众。这种跨界的融合与创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也为舞台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川”与“川”的结合
未来可能碰撞出更多灵感火花
携首部舞剧来到成都,陆川不仅对四川成都的演出市场和艺术氛围表达了高度赞赏,还深情分享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
“我在成都有特别多的朋友,这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拍摄地,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陆川在采访中说道。他回忆起去年年底在四川乐山拍摄网剧《借命而生》的经历,直言自己不仅因为喜爱美食而爱上四川,更因为这里的人杰地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深深着迷。
谈及此次在四川成都的巡演,陆川显得有些紧张又充满期待。“我不知道四川的朋友们会不会喜欢这部戏,但对我来说,能来到这个城市巡演,是一件非常重要且令人兴奋的事情。”他坦言,自己对四川有着特殊的情感,虽然总是匆匆忙忙,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在四川扎下根来,住上一段时间,深入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
陆川提到,随着自己与四川接触增多,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印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发现这个城市其实有很多安静的角落可以让人放松和享受,而现在则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这座城市的美好。”
陆川还提到,四川是一个有厚重历史感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四川的历史文化是我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土地。”谈到自己与四川未来的合作计划。陆川也表示希望能够跟四川有更紧密的合作,让“两川”的相遇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