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历史事件的时代表达
2024-01-29
''剧中每一句台词都写得质朴,每一段演唱都感人肺腑,每一个表演都生动鲜活,每一个画面都动人心弦。'' 1月26日晚,在1000多名现场观众的见证下,备受瞩目的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在江西艺术中心迎来首演,也为2024“赣鄱好戏”江西优秀剧目展演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以八一南昌起义为创作蓝本,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剧、英雄剧、时代剧。 全剧连序带尾共分14幕、41个曲目唱段,几乎涵盖了声乐艺术演唱的所有形式。 作为一部多方合力历时3年多筹备的时代力作,该剧气势恢宏,饱含深情,旋律激昂,振奋人心。 长达近3个小时的精彩演出中,该剧主创团队与1000余名热情观众齐聚一堂,共同回望那段惊天动地的伟大历史,品味一场精美绝伦的艺术盛宴,感受那穿越时空的力量。 可以这么说,歌剧《八一起义》以其精深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品质、精良的创作编排,通过艺术家们的完美演绎,充分展示了这个时代烘炉里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探索实践,也为主旋律作品只有牢记为时代而写、为人民而歌的初心使命,才能开最大的花、结最大的果作了生动的注解。 那么,这出民族歌剧为何不同凡响?它面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和时代深意? 精深的思想内涵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灵魂 波澜壮阔、震古烁今,这是我党的历史。 八一南昌起义距离今天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历史的烽烟已经渐渐散去,但当年南昌城头的那一声枪响,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霹雳闪电,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纪元。 南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杀戮迫害吓倒,他们从血泊中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拿起枪杆子,又继续战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 基于这样的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创作,如何演绎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内核,将“党指挥枪”的主题进行深化表达,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深度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八一起义》的主创团队较好地驾驭了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用大历史观的视角,在创作过程中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述表达,让“初心和信仰在烈火之中绽放”,从而“穿过险滩迎朝晖”。 整剧既回望历史,又关照当下,既立足伟大的历史实践,又突出彰显时代价值,把历史和现实打通了,通向了当代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做到了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精神财富与当代主流价值的有效对接,并汲取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共情和精神共鸣,因而首演即大获成功。 精湛的艺术品格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生命 艺术精湛是所有优秀文艺作品必须具备的品格。 在这部原创歌剧中,一句句精彩的台词、一段段深情的演唱、一个个鲜活的表演、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不让台下观众产生共情共鸣,通过近距离沉浸式的观演,真切地感受那一段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 剧中每一句台词都写得质朴,每一段演唱都感人肺腑,每一个表演都生动鲜活,每一个画面都动人心弦。 优美的旋律与动人的舞蹈相互交织,完美呈现了人物的情感与情节的发展。同时,音乐、舞美、声效等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传递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与深厚情感。 剧中有很多经典唱段,比如《我在等待这一刻》《相伴一生》《我的入党志愿书》《光明的前程》等。 值得一提的是,《相伴一生》在剧中三次反复吟唱,深情演绎了周恩来、邓颖超这对革命夫妻在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忠贞不渝、相互支撑的坚贞爱情,在这对革命夫妻身上,“伉俪情深”和“与子同袍”的两种关系融合成了对爱情的深情注脚。 这样的爱情,或许能为当下找寻情感共鸣的我们提供更多的答案。 剧中各个唱段间的纵横捭阖,故事情节的演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细致诠释了歌剧唱段的审美意境,既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叙事的审美期待,又展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八一南昌起义所折射出的“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精良的创作编排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根本 所谓“从来好事多磨难”,歌剧《八一起义》的制作和编排同样历尽千辛。 一方面是倾力制作。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既要尊重历史,还要完美的再现历史,既要体现历史性,又要结合当代性。 诸如化妆造型、灯光音响、舞美艺术、服装道具、声化动效等,都是一项浩大工程,更遑论角色塑造。 剧中主要角色有21个,其中有17位都是有真实原型历史的人物,参演人员两三百人,宏大演绎可谓是一部史诗级作品,对主创人员的要求之高,不言而喻。 打造如此一部大剧,如何做到与剧情、人物、表演的紧密结合,如何在大的历史事件下,展现众多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如何在多场景、多画面的情境下用心塑造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为观众展现一幅峥嵘岁月的历史画卷,对所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这部歌剧的创作班底强大,他们“为了一部剧,共赴一座城”。 其中有国内著名的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岩奇,作曲栾凯,指挥王燕,舞美设计陈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陈同勋,音响设计宋多多等全国顶级主创团队,由石倚洁、王丽达、杨小勇等中国著名歌唱家联袂主演,并集合了杜欢、高鹏、黄训国、赵一峦、吴梦雪、王尊强、张伟、黄延明、李勇君等艺术家们参与表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目前国内最强大的艺术歌剧班底和阵容,因此才让舞台上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光芒、充满了温情与温度,都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使得每一个历史人物都“立得住”。 一声枪响,创造了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也创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一部歌剧,打造了原创民族歌剧创作的精品力作,也为江西本土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实践与探索。 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通过歌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情感。通过不同角色的矛盾与斗争,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生动展现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历史的进程。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在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民族歌剧创作与表演中,思想的高度、艺术的精湛、制作的精良,决定了作品的格局、质量和影响力。 在这一刻,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变得如此具体而又充满力量。 来源:当代江西
查看详情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成功首演!再现英雄城光辉岁月
2024-01-27
       1月26日晚,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成功首演。该剧以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作曲栾凯、指挥王燕等业内专家为主创团队,以认真严谨的历史态度、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八一起义的历程。        剧目从起义的策划、筹备,到战斗的激烈进行,再到最后的胜利,剧中情节紧张悬疑,引人入胜。同时,歌剧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厚内涵。剧目生动描绘了南昌八一起义前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生动展现了南昌八一起义的壮丽画卷,生动彰显了英雄辈出的光辉岁月。        “八一起义这个题材百年不遇!”导演黄定山评价道。目前,该剧目已被列入文旅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省委宣传部《参评第十七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2024年)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计划》,入选2023年度江西省“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重点资助项目。        首演现场,旋律激昂、歌声嘹亮,既有传统歌剧的优美旋律,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情四溢。剧中歌曲旋律优美,易于传唱,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舞美设计独具匠心,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景。舞台布景、灯光效果以及道具的运用,使得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最值得称道的是,剧中角色刻画颇为成功,演员们凭借精湛的表演,使得一个个英勇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敬仰,引得观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成功首演,不仅为我国歌剧舞台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佳作,无疑将成为弘扬八一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查看详情
《江豚·风时舞》南昌首映
2024-01-16
 晨报讯(记者 万雯婷) 江西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据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最新种群数量为1249头,其中江西鄱阳湖中约有492头,占整个种群数量的近40%。近日,电影《江豚·风时舞》在南昌举行首映礼,记者了解到,这是全国首部聚焦长江生态主题新国风动画电影。  据介绍,该影片以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地域文化发展为主线,采用特色唐代岩彩画风格,多角度呈现长江岸线到鄱阳湖水域。借用民间“江豚拜风”传说为灵感,从“长江精灵”江豚的视角,讲述江豚仙子从长江水下到鄱阳湖寻找失踪的小江豚笑笑、与青年林笙邂逅共同救助江豚、揭开鄱阳湖水龙卷传说的故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爱主题。  首映当日,《江豚·风时舞》精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紧凑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感动的世界。首映式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观众纷纷表示被影片深深打动,不仅对江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长江生态保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刻认识到了“长江生态建设,守护美丽家园”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自己参与生态保护的决心。
查看详情
文演建国饭店落户英雄城南昌
2023-12-27
       12月27日,位于南昌市红谷滩区江西展演中心的文演建国饭店(演员公寓)正式开业。文演建国饭店是江西文演集团与北京首旅建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联袂打造的南昌首家“建国饭店”。        据悉,江西文演集团在南昌拥有红谷滩大剧院、艺术中心大剧院及音乐厅、文演中心大剧院、南昌剧场、经典剧场等12个剧场6838座,每年来自海内外艺术家、演员到昌演出近300批次900余场,为70余万观众献上艺术盛宴。文演建国饭店将“以文化人,以演追梦”深厚文化属性与“都市绿洲,自在建国”先进品牌理念进行有机融合,为海内外艺术家、演员提供充满艺术的空间和一流的服务,致力于弘扬赣鄱文化,讲好江西故事,为江西文化和旅游事业注入澎湃动力。 (责编:邱烨、帅筠)
查看详情
从这里看到初心——舞台剧《长征第一渡》成为于都文化新名片
2023-11-30
      11月15日晚,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又一次在于都长征大剧院上演。自3月23日首演起,该剧已演出140余场。“看了《长征第一渡》,到于都才不留遗憾。”有观众如此感叹。 ▲《长征第一渡》在长征大剧院定点上演。         《长征第一渡》不止于舞台表演。它是多维度的,有革命信仰、有家国情怀。在这部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是生动的,他们把红色的灵魂注入其中,共同演绎了一首革命悲歌,那些于无声处表达出的力量,让观众眼含热泪——《长征第一渡》更像一个坐标,让于都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沉的底色。         “《长征第一渡》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看的演出”         “讲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这句话也适用于《长征第一渡》。演出以长征为题眼,共分于都河畔、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新时代的宣言六个篇章,以1934年10月8.6万余名中央红军战士在于都集结,夜渡于都河开启漫漫征途的史实为创作源点,再现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长征岁月。       《长征第一渡》演出时长90分钟,近140名演员参演,拉开了一场历史与未来的超时空精神对话。观演过程中,不少观众多次落泪,纷纷表示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看的演出”。在专业领域,它也收获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长征第一渡》创作了一个百年史诗的新样式,呈现出艰苦岁月的心灵震撼,饱含情感的人文浪漫,融合科技的舞台机械,均体现了‘新’,打破了红色题材干瘪说教的模式,拥有人性的感动、视觉的震撼、互动的浪漫。”北京舞蹈学院原设计系主任、教授韩春启如是评价。         “史诗级的题材、国家队的实力、世界级的舞台”         “你等过人吗?等了多久?你等的人,他回来了吗?”表演开始,女主角老年英姑这直击灵魂的三问,表现了红军战士与亲人之间的牵挂。这些直抵人心的场景表达,正是由高水平团队倾力打造。 ▲飞夺泸定河段舞台竖起,洪水巨浪扑面而来,效果非常震撼。     “《长征第一渡》创作团队有国家队的实力、史诗级的题材、世界级的舞台。”于都县旅投负责人曾丽娜介绍,该剧由国家级团队主创,导演肖向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广场活动总导演、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的执行总导演、核心主创,也是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三大奖项颁奖典礼的总导演。总编剧朱海、音乐总监舒楠、总制作人萨迦多吉都执导过国内多台大型演艺(晚会),获得过多项国家级荣誉。       《长征第一渡》的推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时重要指示精神的文化工程、政治工程,以中央红军战士夜渡于都河、集结出发长征的历史为创作源点,以百岁老人段桂秀一生守望丈夫王金长烈士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原型,以闪回的形式全面、生动、立体地再现了红军夜渡于都河、北上长征的伟大史诗。 ▲在剧末,老年英姑站在铺满草鞋的舞台发问。       全面创新的舞台给了这台演出不同一般的魅力。长征大剧院的舞台使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高科技舞台设备——360度机械液压可翻可转可升降舞台,利用声光电多媒体,配合戏剧、舞蹈、武术等多元素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全景式、沉浸式深度体验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长征第一渡》让于都旅游实现‘过境游’到‘过夜游’”       为打造好“长征文化”品牌,于都先后建成了长征大剧院、长征学院、长征历史步道、红军小镇以及五星级标准的万达嘉华酒店、兰花主题酒店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推出了110堂红培精品课程,开发了8条红培线路,全国各地来于都寻初心悟初心、重走长征路的团队和游客络绎不绝,于都县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上升。 ▲创新的舞台配以高难度的舞蹈,产生动人的舞台效应。       “以前,于都旅游多为过境游,但今年《长征第一渡》创排演出后,于都正实现从‘过境游’到‘过夜游’的快速转变。”曾丽娜介绍,《长征第一渡》是赣州市首个常态化演出的大型红色文旅演艺项目,带动了于都红色旅游、红色培训发展。数据表明,《长征第一渡》上演后,有力地促进了于都县住宿、餐饮等业态的发展。长征学院接待住宿餐饮人数已达50.3万人,营业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1至9月,于都县红色旅游达509.5万人次,同比增长21.5%;旅游综合收入达42.5亿元,同比增长23.6%;吸引县外红培、研学团队1400余批次、13.1万人。  
查看详情
原创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开排
2023-10-31
       10月30日上午,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开排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兆林,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越,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松殿,南昌市政府副市长王强,文演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练红梅,党委委员、艺术总监林翰出席开排仪式。仪式由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主持。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总导演黄定山、作曲栾凯、指挥王燕、舞美设计周丹林、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陈同勋、音响设计宋多多、形体设计史记、化装造型设计方绪玲、平面设计刘仙临等主创团队的专家们,石倚洁、王丽达、杨小勇、杜欢、高鹏、黄训国、赵一峦、张伟、吴梦雪、黄延明、李勇君、贾贝利、李泽楷、赵朗旭、赵佳楠、李欢、唐霄天等一众艺术家们齐聚现场!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兆林宣布剧目开排 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主持仪式 总导演黄定山介绍剧目创作情况 南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松殿发言 表演曲目《南昌起义歌》《党的队伍向前方》 剧组全体人员向烈士雕像敬献花束 剧组全体人员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采风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的创排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文化思想,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该剧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性壮举,努力探索“建军精神”实质,将“党指挥枪”的主题进行深化表达,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以一部历史剧、英雄剧、时代剧向建军百年献礼。        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该剧目创排工作,已将其列入省委宣传部《参评第十七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2024年)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计划》。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该剧目还入选了文旅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以及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重点项目,并已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创作资助项目。目前,合唱团已进入集训,角色演员开始音乐作业,全体声乐演员开始音乐坐排,并完成了导演构思、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方案,预计将于今年12月中旬进行试演,明年年初完成首轮30场演出。
查看详情
薪火相传铸新篇!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开排
2023-10-30
       10月30日,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开排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举行。仪式上,歌舞合唱团精彩的演出、主创团队热情的介绍,让风云激荡的历史扑面而来。 ▲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现场演绎歌剧内《南昌起义歌》《党的队伍向前方》两首曲目。摄影丨全媒体记者刘婧媛          仪式现场,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现场演绎歌剧内《南昌起义歌》《党的队伍向前方》两首曲目,瞬间将气氛拉到那段峥嵘岁月,感受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浴血荣光的不朽功勋。不论在哪个年代,热血青年的心是相通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红色作品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这些作品走红背后,年轻群体的贡献度不可忽视。      “能被选来参演本次活动,我非常激动!”来自南昌师范学院的钟同学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展现剧目中的音乐,我去认真学习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段历史,感受到先辈们的铮铮铁骨。我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表演,带领观众回到那个历史情境中去。”            民族歌剧《八一起义》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江西文演集团、南昌市文广新旅局共同出品,省歌舞剧院、南昌市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演出。该剧目以八一南昌起义为创作素材,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性壮举。剧目努力探索“建军精神”实质,将“党指挥枪”的主题进行深化表达,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以一部历史剧、英雄剧、时代剧向建军百年献礼。            据悉,民族歌剧《八一起义》计划在12月初完成戏剧连排、合乐录音、装台等工作;中旬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进行技术合成6天,合乐彩排3天;于12月19日进行试演,并连续演出4天。  
查看详情
肖向荣|以文达心,以品入作——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创作谈
2023-10-24
《长征第一渡》海报 以文达心,以品入作 ——大型红色文旅史诗 《长征第一渡》创作谈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 《长征第一渡》总导演          东坡先生所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其意指“能文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的无功利的创作意图。虽然先生讲的是文人画的精神事要,但在当下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的起点上,尤其是对我这样的创作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长征,不只是一个题材,是具有卓越代表性的革命壮举。讲好长征故事,就是在弘扬我们的革命历史文化,唤醒一代又一代红色基因,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激情勃发,更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多名将士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跋涉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版图上画下了雄壮的一笔,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而“长征第一渡”的故事,永远提醒人们,记起那个出发的时刻,也记住于都,这个中国革命史上闪光的名字。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赣州于都考察时,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提出“四个不忘”,深刻触动我将故事定位在这四百米宽的于都河两岸,定名《长征第一渡》,开启长达三年的追寻之旅。   《长征第一渡》剧照     追问当年反思于当下,距离长征出发将近九十年时光过去,我们是否忘了长征的意义?忘了长征途中义无反顾踏上征程的那些赣南籍年轻人?忘了那些苦苦等候自己亲人回来的留守白区的老乡们?忘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正如剧中人物瑛姑的一句独白:你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啊!他们是你们的家人,亲人,是你们的恩人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考察时深情地说道:“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这“四个不忘”为这部作品创作理念提供了根本遵循。作品希望以最契合时代的精神、最贴近人民的视角、最新的艺术与科技理念,最朴素的情感来讲述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不忘初心》的词曲朱海、舒楠两位艺术家和我将这部《长征第一渡》定位于红色文旅史诗剧,以人民的视角,史诗的况味,时代的精神来致敬那些“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   《长征第一渡》剧照   初心不改从作品出发, 积极践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今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并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赣州是红色故都、共和国的摇篮。赣州市于都县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举世闻名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第一渡》剧照     “突出红色,坚守红色”是主创团队一直以来的创作宗旨。在立项之初,我作为总导演提出三个拒绝,即:1.拒绝光怪陆离的商业操作,2.拒绝以红色为噱头的历史虚无主义,3.拒绝形式大于内容的一般旅游晚会。用服务国家重大文艺演出的标准来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在全剧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始终遵循政治高度、艺术创新、商业规律,让艺术家专业的视角,党史国史专家历史的视角和大众的接受视角,成为创作的“三把尺子”,力求创作出一部新时代的文艺精品。   《长征第一渡》剧照     我们将《长征第一渡》定位为“史诗剧”,它是融合了话剧、舞蹈、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既有充满革命激情的舞蹈,也有恢弘的音乐,而衔接起来,是话剧的结构方式,其中融合了革命史诗的气质,这是创作团队给这台演出的定位。在中国历史上,综合诗歌、舞蹈、戏剧、音乐而共生的表演形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比如《诗经·大雅》中就曾经写到过王室、贵族的宫廷乐舞;屈原的《九歌》也带有充盈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演绎元素。随后的敦煌乐舞、宫廷大型乐舞里,也多有叙事成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音乐舞蹈史诗多以宏阔的视野、宏大结构来塑造国家形象。但这次我们所做的突出革新,是熔铸这些元素于一炉,不像历史上的演出那样,偏向用舞蹈展现一段事件,或者将某种历史结论倾向于以音乐进行表达。所有的形式都被统一为史诗的气质,笔者认为,这种气质的统领,才能充分体现长征出发时的豪情壮志。   创作者从来没有简单地把这台演出当作某个地区的“文旅项目”,而是以一种对待“艺术品”的“作者态度”来进行构思、制作。长征故事被讲了千百次,而这是第一次以“史诗”的形式进行尝试。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有益尝试:去努力延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最大的诚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也是在以一种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征第一渡》的故事始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危在旦夕。茫茫夜色中,在于都河畔,红军迅速集结,转移在即。那是注定被伤感的情绪笼罩的环境,夫妻别离,母子别离,亲友别离;但那又是充满着希望和斗志,保留革命的火种,向着光明未来的时刻。告别于都,前路漫漫,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大家都不知道能否回来,但所有人只有一个目标——向前,再向前。   《长征第一渡》剧照     以史实为依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本态度,讲述长征的启程时刻,守正创新是创作的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了这条准绳,我们才有可能创作出震撼自己灵魂、也感动万千观众的史诗之作。   扎根第一现场, 坚持用第一视角创作          杰出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西班牙内战中,他和被摄的中弹士兵只有几米距离;二战里,他更是和第一批士兵同时冲上诺曼底。投入、共情,这可能是所有基于现实的艺术作品创作的成功法宝。同样,《长征第一渡》的创作过程,就是创作团队——主创、演员、舞美等,扎根于都河畔,深入群众的结果。   《长征第一渡》剧照          为了获得最切身的感受,采风、参观遗迹、走访老区人民之后,主创团队几乎就驻扎在于都。近3年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历经疫情反复,克服重重困难,多次赴赣州、于都深度考察,与相关专家学者沟通交流,与各级领导沟通创作方案。其间进行导演创作会议100余次,剧本文稿前后共调整72稿,共计79万余字;完成了舞美设计图11版共计262张;视觉设计图8版共计449张;音乐29次小样沟通共435个片段。不断深入这片红色沃土,也不断厘清我们的创作方向。主创团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细腻的情感讲述,超凡的创意思维,打造出具有大国气质、红色精神、地域特色的《长征第一渡》。   《长征第一渡》剧照          当年的于都河畔,老百姓为红军送行时,人民倾其所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块板送去架浮桥,甚至连最后一个儿子,也送去上战场。于都人民和红军战士共同谱写的军民鱼水情深之歌深深打动了创作者,而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于都河畔,老百姓也像给红军送食物一样,给主创团队送来自己种的水果,自家酿的酒、熬的鸡汤,还有父辈留下的故事。我们创意性地让这些红军战士的后代,亲自出演了这部作品。他们在舞台上诠释祖辈、父辈的真实经历,呈现跨越时空的真情对话。对于这些演员来说,他们演绎的既是国史,也是家史。可以说,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都浸润着主创团队对长征的切身体会、深度思考和理解。主创团队和年轻的演员们都深切感受到于都人民的热情,仿佛这是一种基因的传承。只有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让那里的风雨栉沐自己,让那里的水土滋养创作,才会理解当年周恩来为何情动不已:“苏区人民真好,于都人民真亲”。这些对全体主创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心灵洗礼,也是一堂最好的思政教育课。   突破文旅创作窠臼, 努力打造“出圈”精品     《长征第一渡》定位为一部红色文旅史诗,这是一次大胆创新尝试。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以及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塑造了国家形象,鼓舞民族精神的大型舞台艺术创作。但作为文旅史诗,如何以文彰旅,打破旅游市场的常规的市场行为,既保证红色故事不跑偏,也保证红色故事很好看,让政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观赏性的表达四位一体。主创团队本着“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严谨态度,努力突出重围,以创新实现“出圈”“破圈”。   其一,技术和观演关系的突围。将于都出发的故事放在一个高度浪漫和史诗的框架中完成,解决文旅融合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高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个特殊设计的主题剧场中演出。我和技术部门打造了一个“多轴智能飞行舞台”,总重120吨的大平台舞台由巨型机械液压装置支撑,可实现升降、平移、360度旋转以及组合运动,是真正的演艺机械巨无霸。小平台内部则安装了洪水特效装置。有了这些设备的支持,结合威亚、可开合大屏等现代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舞台空间,同时结合声、光、电、景等高科技手段,模拟出江水、瀑布、铁索桥、雪山、战火等历史画面。气势磅礴、情景逼真的演出效果,让人们仿佛亲眼见到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跨激流、冲险滩的现场,好比回到当年长征现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创意性的表演内容也是依托于这个特定舞台设计的,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排练,解决技术难点,雪山、草地、大渡河这些历史真实都通过“多轴智能飞行舞台”的种种变化来实现。该舞台超越了一般主题剧场和同类型演出,还荣获“2023国际音视频智慧集成展(深圳)产品技术进步奖”舞台机械特等奖。   《长征第一渡》情景片段     其二,红色故事的诗意表达。本剧定位为中国首部红色文旅史诗,剧名为《长征第一渡》,通过草鞋、马灯、军号等诗意化、散点式、主演结合群像式的人物角色设定,描绘了中央红军从渡口出发前的准备,到于都河渡口集结开启伟大长征,最终走向胜利。重点创意就是在长征途中的关键时间节点都与于都河渡口出发的故事产生前后时空上的关联,将场景“广角化”,将人物“特写化”。在遵义会议那一场戏中,无边无尽的雨蔓延在剧场中,也压在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心头,有一位战士说,长哥我们还要走多远,我们要去哪里?长哥总是坚定回答:不知道,跟着走。这正是历史的真实和诗意的时空对位。在密密麻麻的英烈名字前面,瑛姑直面观众发问:你等过他们吗?穿什么鞋不重要,重要的是走什么路,跟谁走。他们的路还没有走完,还需要你们继续地走下去,走在新长征的路上。观众无一不动容,无一不深受鼓舞。种种类似电影蒙太奇小切口大写意的方式将长征途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线索,闪回到于都河渡口,静静的于都河跨越时空,来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不忘”的新时代嘱托。   《长征第一渡》剧照     2023年3月13日,专家审看演出,国内顶尖知名艺术家、党史专家出席了评审会,演出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根据专家给出的宝贵建议,导演组也进行细致的调整修改,最终定稿为“于都河畔”“八万六千个告别”“九死一生的承诺”“万水千山的牵挂”“一生一世的守望”“新时代宣言”六个篇章。江西省各级领导出席了首演启动仪式,并全程观看演出,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呈现得到了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得到了现场观众尤其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与赞扬,达到“出圈”“破圈”的初衷。首演至今数月,已经演出百余场,持续接待观众近7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3年9月3日,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长征第一渡》第一百场纪念演出在于都长征大剧院举行。于都市900位中小学生,共同观看了这一堂生动的红色课程,共同缅怀从他们的家乡于都走出的革命先辈,也引发了他们发自心底的强烈共鸣。   《长征第一渡》情景片段      “辞为肤根,志实骨髓”,无论是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鸟巢还是赣州的县城于都,主创团队始终坚持的是学术性、审美性和科技先进性的统一,使内容和形式融洽。在内容角度方面,我们力求实证、动人,站在“家国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轴上;而在表现层面,则追求审美的极致,为了达到这种极致,现代科技手段往往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我始终相信“术的尽头就是道”,一切技术都是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有力保障。杰出的文化艺术作品常常具有强大的人民凝聚力、向心力。常见史诗剧的演出形式常常具有崇高气质、严整结构和社会性话题,但是作为文旅作品的《长征第一渡》所力争做到的,就是成为具备现代叙事结构、符合新主流话语、符合中国时代特色的一流作品。   《长征第一渡》剧照     “情为文之经”“辞为文之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体现在创作上就是一代又一代文艺创作者的倾情续写。题材无新旧,陈旧的只是观念,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长征第一渡》讲的是家国情怀,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爱家爱国的平凡人,但他们生在不平凡的动荡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必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亲情、爱情、友情,融入对党的信任、对国的忠诚,彰显了红军战士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不朽,这样的题材永远不会陈旧。   《长征第一渡》剧照     远山如黛,于都河水静流无声。回望三年创作,最难就是把“文以达吾心”的“吾”字后退,作为新时代创作者最终是通向每一个观众的“以文达心”。如果说这部《长征第一渡》有哪一条是最让创作者自豪与满足的,就在于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这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使得这种革命的壮志和人民的深情不至于流于抽象和图解。“以品入作”是新的文化使命的一道底线。剧场即是仪式场,每一座剧院都承载寓教于乐、涤荡心灵的教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在大传播时代如何用更加鲜活的方式向我们的后代传递、传播红色血脉?如何让这种精神和意志永远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绵延赓续?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落笔此刻,正是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89周年,也正值长征胜利87周年,十月还是那个秋天,正如作品主题歌唱到:从此千里万里,都在这条河边,千年万年,都记住那年日月。新时代文艺创作有太多故事需要书写,征途漫漫,任重道远,我们还在路上。   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3年10月23日第3版
查看详情
在赓续中坚守 在传承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发强烈反响
2023-10-16
在赓续中坚守 在传承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发强烈反响   10月11日,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工匠正在晾坯。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摄           金风吹拂赣鄱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谆谆嘱托,催人奋进。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续写“一个城市专注于一个产业一千年”传奇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之后,总书记来到景德镇考察调研,强调‘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这对我们景德镇是莫大的关怀和激励。”景德镇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林蓉表示。近年来,景德镇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大力实施陶瓷优先发展战略,出台《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对160余处老窑址、108条老里弄进行抢救性保护,设立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这些年,景德镇积极拓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陶瓷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林蓉说:“再过几天,我们将举办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力争让景德镇真正成为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   景德镇不仅保留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还拥有技艺最为精湛的陶瓷手艺人、传承人。为守住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根”与“魂”,他们坚持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孙立新是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10月11日,他在陶阳里用青花技艺现场画了一只青花瓷碗,受到总书记的鼓励。孙立新表示:“今后,我将在授徒教学中,把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教给学生们,履行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   谢莉娟是一名“景漂”,这几年,她潜心创作,将自己原创插画中的人物形象与敦煌壁画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受人喜爱的陶瓷文创摆件。10月11日,她在徐家窑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动之余,更感肩头责任之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全世界只有一个景德镇,我们年轻人更要看见传统、看见手艺、看见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谢莉娟表示,将结合当代审美努力创作更多好作品。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表示,景德镇不仅要保护好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老里弄、老窑址、老厂区,留住城市肌理里的陶瓷文化基因,还要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来到瓷都,学习非遗技艺,从事非遗事业,共同续写“一个城市专注于一个产业一千年”的景德镇故事。“我们将不遗余力争取政策、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支持更多手艺人与‘泥’为伍、脚踏实地,在重复中重塑,在传承中创新。”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我省持续激活赣鄱文化动能、壮大文旅产业,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在婺源,由古民居改造的精品民宿有600余家,年参观体验民宿的游客达110万人次。“县里将引导更多旅游创客来到婺源,把古民居租下来发展精品民宿,留住乡愁,焕发古民居生机,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婺源县住建局副局长刘光耀介绍,婺源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同时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努力实现传统村落保护融入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成为“长江文明溯源之旅”的重要一站。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开园三年来,取得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两个重要品牌,已成为江西文化的地标和旅游打卡点。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做好遗址保护利用、文物修复研究等工作,进一步完善遗址展示格局,尽快实现墎墩苑(刘贺墓园)全面开放。同时,持续推出高品质文化活动,使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   位于赣州市章贡区的七里镇古窑制瓷历史悠久,前后延续烧造时间长达600多年,是江西省南部发现的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的古窑址。“我们将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依托窑址打造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历史文化遗迹重新焕发光彩。”赣州市章贡区文广新旅局局长曾键说。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豫章绣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是传统书画艺术与手工刺绣工艺的结合,被称为“指尖上的水墨写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对传承好豫章绣技艺更加充满信心。”豫章绣代表性传承人余正连表示,目前豫章绣已走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梅岭明清园、南昌县原城纪等多个旅游景点,在文旅融合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10月13日,贵溪市象山书院重建项目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象山书院建设部部长宋田波说:“我们正加快施工进度,力争象山书院早日完工,让市民和游客早日体验到象山书院的文化魅力。”贵溪市文广新旅局局长叶强表示,将通过对象山书院的复原与重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项目,努力延伸象山书院的文化价值,用文化的力量赋能城市发展。   挖掘江西文化内涵、讲好江西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一线,考察长江文明、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等工作,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对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一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将围绕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中医药文化、阳明文化,以及江西诗派、江西画派、江西戏曲等赣鄱特色文化,不断发掘研究阐释赣鄱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的考察,让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所在村的驻村干部蒲云备受鼓舞。她表示,“作为在遗址保护地工作的青年干部,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拥有3300余年历史的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青铜文化之源,更是长江流域文明瑰宝。新时代青年工作者要立足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近年来,江西省博物馆在展览推陈出新上下功夫,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推出精品展览。同时,各设区市、县(市、区)博物馆也纷纷行动起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全省共推出展览600多个、活动900余项,客流量超34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我们将加强赣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公众生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管理说。   怎么深入挖掘江西独有的文化内涵、讲好江西故事,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省文联党组书记饶利萍表示,全省文艺界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用好《江西省文联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创作扶持引导机制,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赣鄱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称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它的作者是江西奉新人宋应星。“作为全省文化主力军的江西文演集团,抓住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正在紧锣密鼓地创排《天工开物》等‘影响世界的江西’舞台剧。此外,还将推出音乐剧《官窑》等具有时代特征、江西特色的文艺作品。”江西文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光华表示。   吉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瑞峰说:“吉安是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历史名人的地方,我们坚决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庐陵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常态化举办白鹭洲书院讲坛,力争把白鹭洲书院讲坛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查看详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10-10
      原标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热议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综合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刚刚闭幕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省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引起热议。大家表示,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肖洪波表示,省社科院将切实担负起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使命担当,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发挥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江西文化强省建设研究中心作用,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推动赣剧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江西省赣剧院院长李媛媛表示,我们将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赣剧作品,推出更多贴近百姓、浸润心灵、增强群众精神力量的文化惠民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省社联表示,将紧密结合自身的职责使命,抓好理论学习,通过举办全省社科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抓好研究阐释,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引领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抓好宣传宣讲,充分利用江西社科大讲堂、青马宣讲团等平台,加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宣讲力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共同守护璀璨的文明之光,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汇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自2019年开始,我省已连续五年召开文化强省大会,形成了“一会一主题、一地一特色、一年一品牌”的江西模式。省委宣传部改革发展处处长王迎春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文化改革和文化强省建设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持续擦亮文化强省“金名片”,全力打造文化改革“新品牌”,用好文化资源“活教材”,不断汇聚提升广大赣鄱儿女向上向好的精神力量,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改革力量。       江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赋予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底气。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表示,将守好遗产保护这条底线,强化文物整体保护、推进非遗系统保护、强化古籍抢救保护,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抓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新作为。       省文演集团艺术总监林翰表示,集团将聚焦文化主业,深耕演艺事业,立足持续深化院团改革,推动艺术创作守正创新、勇立潮头,不断打造推出一批富含江西元素、弘扬红色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如向建军百年献礼的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大渊艺站”江西文演海外行品牌等,进一步强化省属国有文化企业的政治担当,讲好江西故事、弘扬赣鄱文化,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文演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考古研究院负责人王紫林表示,将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系统性、整体性的大考古思想,积极借智借力开展联合考古发掘研究,做好“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项目和区域调查发掘工作,加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江西考古事业迈上新台阶。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江西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干部职工通过不同形式第一时间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一致表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将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政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江西故事,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奋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电影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江西电影集团总经理张露表示,江西电影集团将把牢导向、遵循规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影视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江西声音。当前,江西电影集团正在积极谋划建军百年主题影视作品,将通过深入挖掘江西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唱响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查看详情